一图让你彻底了解科举制度

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是选官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来源。科举制度自隋朝诞生以来,历经唐宋两朝发展,到明清时已经高度发达。那么,你知道明清时期,一个读书人想要考中进士,要经过多少关的考验,考试过程是什么,考试内容又是什么呢?下面为你简单扒一扒…

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

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是选官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来源。科举制度自隋朝诞生以来,历经唐宋两朝发展,到明清时已经高度发达。那么,你知道明清时期,一个读书人想要考中进士,要经过多少关的考验,考试过程是什么,考试内容又是什么呢?

下面为你简单扒一扒。

明清的科举制度,可归纳为三级考试:

第一级是童试(也叫童生试、院试、道试);

第二级是乡试;

第三级包括两种考试,即会试、殿试。

童试

是明清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可以视作读书人的晋升之始。参加各级童试的考生,都称为童生。这些考生,可能是几岁儿童,也有可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头。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过关了,则获得了参加府试的资格;府试过关了,则获得了参加院试的资格。

明代县试府试随意性比较大,具体考几场基本上是主考说了算。清代定例为县试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府试每年四月举行,连考三场;

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

院试是清代的叫法,因为从雍正朝开始,学政官又名提督学院。明代的叫法是道试。

通过院试后,一个童生才能取得生员(即秀才)的称号。

秀才功名并非终身制,还要经受三年一次的学政考试,也被称为岁考。岁考之后,秀才便被划分了三个等级,分别是附生(三等)、增生(二等)和廪生(一等)。

初进学的秀才称为附生,经过岁考,成绩最好的被称为“廪生”,由朝廷按月发放粮食,成绩更为优异者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获得进入国子监读书的资格;第二等的被称为“增生”,朝廷虽不再发放粮食,但也可以获得奖赏,“廪生”和“增生”都有名额限制。至于没能入等的,可就要被剥夺生员资格了。

秀才一般是隶属于本府、州、县学的,若考生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则不再是本府、州、县的生员,而称为贡生。

考中秀才后,平民成功进入知识分子的行列,获得某些特权,如可以免除自己徭役,见到县令大人可以不用跪拜(很多影视剧里有这个情节)。

乡试

如需参加乡试,各地的秀才(生员),还要经历一次科考。通常在乡试前举行,考试成绩会被分为六等,其中第一等、第二等和第三等的前三名获取参加乡试资格。后三等非但没有了考试资格,而且第四等还要接受挞责;五等的要降级;第六等的最惨,还会被剥夺生员资格。通过科考获得乡试资格的,大约占生员的百分之十左右。

乡试在各省的省城举行,八月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为第二场,十五日为第三场。每场考一整天,第一天放进号子,第二天放出来。

三年一次的省级大考,举人录取率仅有3%至4%

乡试分为两种,其中“常科”每三年举行一次,通常在八月份举行,因考试时间固定,因而不再提前通知;另一种则是“恩科”,是指在发生重大事件时,由朝廷临时增加的考试,这种则会由朝廷提前通知。

考试完成后,通常会在当年九月上旬或中旬放榜,这个榜也被称为乙榜,又叫乙科,因彼时正值桂花飘香,故而也称桂榜。凡是成功上榜,便是考中了举人,俗称孝廉,其中第一名被称为解元

举人非常难考,但考上之后的待遇却同样是质的飞跃。举人除了拥有秀才所拥有的待遇之外,其中经济层面最实惠的待遇便是免税权,即举人名下土地可以豁免皇粮国税,如此一来便会有百姓或乡绅主动将土地投效到举人名下,从而获得免税权,于是举人一跃便可成为地主。

政治层面最直接的便是入仕权,考中举人之后便等于拥有了做官的资格,虽然只是候补官员,但运气好点还是能够外放个七品知县,即便运气差点只能混个县丞、主簿等佐贰官,那身份地位也已经是大为不同,毕竟已经等于成为了统治阶层。

我们初中的语文课本有一篇《范进中举》。难怪范进中举之后,如此状态。确实是不容易。

会试

礼部举办的全国性考试,是能否成为进士的关键一步。

会试通常在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办,因在春天举行,故也称春闱,又因多为礼部主持,故也称礼闱。

会试的主考官在明代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学士担当。清代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为防作弊,清代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后,还要再来一次复试,叫朝考,明代则没有这番折腾。

会试通过者,均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此外,明清时期还会在正榜之外再列副榜,虽说录入副榜者没有参加殿试得中进士的机会,但也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低级官职,或直接收入国子监为监生,从而获得一定俸禄。

会试之后还有殿试。由皇帝直接出题,皇帝亲自对考生考察,依据排名最终授予不同官职。殿试仅做排名,而一律不黜落。也就是说,只要考中了贡生,那么基本已经成为了进士的一员。

考试合格的划分三档次。一甲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是可以进入翰林院在中央任职。国家会重点培养,未来的宰相一般在这里诞生。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三甲进士是发配的基层做个小官,接受基层锻炼。

考生名次确定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这个榜称为甲榜,所谓的“两榜进士”,便是对乡试乙榜和殿试甲榜的统称。

放榜之后,皇帝还会御赐“恩荣宴”,所有考官和上榜进士皆前往礼部参加。宴会之后,便开始陆续进入封官任用阶段。其中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至于二三甲的进士,明清略有不同,明朝时会在其中选择长于文学及书法者,进入翰林院或六部观政(相当于实习),其中翰林院的称庶吉士,六部的称观政进士;清朝雍正以后,则要经由皇帝在保和殿举行的朝考,择优选择庶吉士。这个过程也被称为“点翰林”。至于没能留在京城的,则分别发放各部担任主事,或分赴各地分别任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kuojiu.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立即删除。本文作者:小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ehen.com/171505.html
(0)
小斋的头像小斋
上一篇 2023年11月16日
下一篇 2023年11月1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