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曾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百年来,优秀人才数不胜数,凡优秀人才现世,必为社会带来全新曙光,然部分人才,却难得伯乐重用,其惨淡经历,亦致后世惋惜。
中国古代社会中,虽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地位差距相对较大,很多出身卑微之人,难以获得美满人生。
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许多寒门子弟亦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千百年来,考中状元亦成为无数寒门弟子心中的理想目标。
然而,并非所有寒门子弟都能在高中皇榜后获得美满人生。晚清年间,一男子本能高中状元,可慈禧太后却因嫌弃他的名字,将其剔除皇榜。
然而,这位男子却并未就此消沉,反而发奋图强,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那么,这位男子究竟何许人也?他又有着怎样传奇的人生经历呢?
这位男子名为谭延闿,在谭延闿小的时候,其父亲便看出儿子在学业方面的天赋,为了能够帮助儿子获得更为光明的未来,其父亲便请来光绪皇帝曾经的老师翁同龢为儿子教书。
尽管在翁同龢授课的过程中,他较为严格,可正是因为他的严厉,谭延闿的文学水平才能实现飞速提升。
基于翁同龢的引领,谭延闿的文学才能远超同龄人之上,正因如此,在他年仅十三岁那年,便成功考中秀才。
最终,在1904年的科举考试中,谭延闿更是高中第一名贡士,距状元只差一步之遥。
虽按照年龄来讲,谭延闿本应延后参加科举考试,可当时的清朝统治已风雨飘摇,这也使得1904年的科举考试,成为了大清王朝存续期间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按理来说,凭借着谭延闿如此优异的成绩,他本应坐上状元之位,可就在慈禧太后召见考生后,谭延闿却与状元之位失之交臂。
当时,在慈禧太后看到谭延闿后,便想起了谭嗣同,因两人均来自湖南地区,且都姓谭,所以,慈禧太后便认定谭延闿和谭嗣同之间必定有着亲缘关系。
基于这层关系,慈禧太后决定取消谭延闿的成绩,让第二名贡士坐上状元宝座,毕竟她也不想朝廷中再出现一位“谭嗣同”,进而对她的统治地位造成威胁。
受此情况影响,谭延闿未获状元名号,但凭借着此前的优秀成绩,他也成为金榜及第之人中的一员。
尽管此次殿试结束后,谭延闿获得了入朝为官的机会,但当谭延闿得知自己错失状元之位的真实原因后,便对大清王朝失望不已。
当时,他也在心中暗下决定,终有一日要推翻这个腐朽破败的清王朝,助力中国社会实现更好发展。
后期,谭延闿曾回到家乡教书,但能力出众的他,却并不甘心就此平平无奇地度过余下的人生。
清朝末期,随着时代的变化,全国各地新派实力纷纷崛起,在辛亥革命兴起后,他更是积极参与到革命队伍中,并成为孙中山麾下重要一员。
虽在从前的日子里,谭延闿失去了成为状元的机会,但基于新时代发展的帮助,他同样获得了施展自身才华的机会。
虽谭延闿的父亲本是一位封建背景下的官员,可他却并没有因父亲的缘故而对封建社会有着任何留恋。为了能够更好地推翻旧的制度,谭延闿坚决贯彻着孙中山先生的思想。
清末民初之际,谭延闿已然成为新派实力中的主心骨人物,在他的引领之下,许多人才都参与到了推翻封建王朝的行列中来。
基于谭延闿较为进步的思想,最终,在1928年时,谭延闿担任南京国民*****一职,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谭延闿也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虽曾经的谭延闿因名字问题意外落榜,可能力出众的他却并未自怨自艾,反而为自己寻求着新的可能性。
从他的人生经历中便能看出,对于真正优秀的人才而言,无论身处何种时代背景下,都能够克服外界的种种苦难,为自己争取出人头地的机会。
现如今,我国早已进入到新的时代,在无数优秀人才的助力之下,社会建设水平亦实现更进一步的提升,民众的思想也将更加开放。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如谭延闿一般的人才亦会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在他们的引领之下,中国自身实力亦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增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hangzai.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