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被誉为千古第一阳谋,它实际上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冠冕堂皇地实现管理者的管理目的。
推恩令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地解决了从汉初遗留下来的“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为**集权提供了牢靠的保障。
顾名思义,“推恩令”就是推广恩惠的命令的意思。推广谁的恩惠呢?自然是皇帝的!向谁去推广皇帝的恩惠呢?自然是诸侯王以及他们的子嗣们!
那么,这个向皇帝潜在的对手推广恩惠的***,为什么能成为千古第一阳谋呢?它在逻辑上难以破解的原因又究竟是什么呢?甚至我们可以打开上帝视角,看看它究竟有没有破解之法?
推恩令诞生的背景
沛县流氓刘老三趁着秦末天下大乱的风云际会之机,一路升级打怪,最后凭借“联合创业”的模式优势打败了大魔王项羽,成功建立了大汉王朝。
创业容易守业难,特别是刘邦这种到处拉投资的联合创业,如何把股份公司变成独裁公司,这刘邦以及他们老刘家后面几代人都在认真思考和终生奋斗的大问题。
刘邦很聪明,他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相当务实且合理,他选择了“分步走”的方式。
对于那些暂时还不能摆脱的大股东,他选择了按规矩来,封了韩信等七个人为异姓王。这些人暂时还不能一起得罪,得先稳住他们。然后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各个击破。
对于手下那帮老兄弟,也就是军功集团,这帮人也是需要依仗的,也不能得罪。所以,也必须给他们分红!但是,既然你们一直跟我混,独立的股份(军政大权)肯定是没有的,你们只能做高管。而且,还得想办法让他们明白,咱们才是一条船的,于是刘邦在晚年灵光一闪,搞出了***的“白马之盟”。
但是,即便是这样,刘邦对于自家的统治力还是没多大信心。不是刘老三生来不自信,而是他们老刘家的底子确实薄了点。
所以,基于“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考虑,刘邦又安排了大量的刘氏子弟为诸侯王。这一招,现代人都很明白,其实就是用自家人持股去逐渐稀释合伙人的股份。
刘邦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就是汉初的“半郡国半分封”制度!
结果,刘邦在解决了异姓王的问题之后,便迎来了生命的终点。把军功集团和诸侯王的问题,留给了身后的人。
吕雉一朝,其实对诸侯王的各种打击是相当到位的。但是,历史的拐点就发生在吕雉***的儿子刘盈去世时。刘盈去世了,没啥念想的吕雉把精力全部放到扶持娘家人上面去了,甚至还在临终前动了军功集团的相权,结果引发了军功集团和诸侯王的联合反扑,使得吕氏家族灰飞烟灭。
所以,到了文景两朝的时候,西汉王朝其实在内部集权的事情上,主要还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威胁,一个是军功集团,一个是诸侯王。
军功集团毕竟是打工人,很多事情在名义上是很受限制的,相对比较好解决一点。贾谊给汉文帝提的“列侯之国”,其实基本上就瓦解了军功集团的问题。但是,汉景帝时期又逼出来了“七国之乱”,逼不得已,军功集团又再次抬头。当然,最后汉景帝逼死了军功集团的代表周亚夫,算是勉强解决了这个问题。
剩下一个诸侯王的问题,其实**天才贾谊也给汉文帝提过金点子,那就是“众建诸侯少其力”。只是因为汉文帝是作为一个傀儡皇帝上位的,不想也不敢过于激进打破皇权之外的两相平衡。所以并没有全面、彻底地去实施贾谊的建议。
到了汉景帝时期,其实当时的军功集团已经被压下去了,只要他能全面去实施贾谊的“众建诸侯少其力”,其实“七国之乱”根本就不会发生。
只不过,汉景帝这位同志比他爹要激进得多,他比较想***。所以在晁错的建议下,急躁地推行《削藩策》,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虽然仅仅花了三个月就被平定了,但是它的后遗症却是巨大的。一是军功集团再度崛起,二是让景帝**明白了,强行削藩势必会引起暴乱的。
所以,汉景帝后期对于削藩的态度要温和得多,一是他要再次压住军功集团的势头,二是他不敢过于冒险地去逼反所有诸侯王。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削藩又变成了一个势在必行的事情了。因为军功集团已经被压下去了,而且汉武帝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讲究什么?讲究“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诸侯王自立门户,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既不合法也不合理。
同时,从汉武帝的**目标来说,削藩也是必须进行的事情。这位同志一开始就是打算死磕匈奴,开疆拓土,留下万世美名的。如果不削藩,他怎么去无障碍地去调动全国资源?你说你豁出去打匈奴,吴国人民或者楚国人民不乐意怎么办?他们消极怠工怎么办?
削藩,是汉武帝迟早要解决的大事!
但是,怎么削藩,这还是很有讲究的!是学他爷爷那一套温水煮青蛙,还是学他爹那一套谁不服就揍谁呢?
在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开始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他对汉武帝建议说: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这是啥意思呢?一是诸侯王的地盘太大了,威胁太大了,必须要削弱;二是不能学晁错那样去蛮干,这样会造成大汉王朝的资源内耗;三是建议打着“仁孝”的名义,主动帮诸侯王分家,让他们一代不如一代,然后您还赚了一个好名声。
这就是***的“推恩令”,具体的内容就是:原本诸侯王的土地,只能由一人来继承,这个人选便是嫡长子。但皇帝要雨露均沾,下令诸侯王,只要是诸侯王的孩子,不管是嫡还是庶,都同样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
汉武帝是何等聪明的人?稍加点拨就明白这一招背后的威力和好处在哪里了!于是,立马就采取了主父偃的建议,全面推行“推恩令”了。
推恩令的逻辑分析
推恩令的表层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打着“皇恩浩荡”的名义,帮助诸侯王分家,把诸侯王一脉传承的一个拳头,逐渐分成越来越多的手指头。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更深入一点去思考,就会发现很多不同寻常的地方!
第一点,推恩令只不过是把诸侯王的权力和地盘打散了再分出去,并没有额外剥夺诸侯王什么东西,还是泼出去那么多水。那么,皇帝是怎么来完成**集权的呢?
打散了、揉碎了的东西有一种什么好处?那就是便于单个管理,因为单个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弱,他们的威胁性就会越来越小,只能渐渐地对****唯命是从。
那么,他们的单体实力虽然变小了,不还是可以联合起来吗?毕竟整体权力和资源体量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呀!但这也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为什么?因为人心各异,那些自立门户的小诸侯是不可能不约而同地团结起来一起对抗****的,每个人都会先立足于自己的既得利益。
联合搞事历来都是十分艰难的!远的不说,“七国之乱”之前,吴王刘濞就联系了很多诸侯王吧?大家也都答应共同出兵了吧?结果是不是有很多诸侯王(如齐王)就临时反悔或坐山观虎斗了?
推恩令把诸侯势力进行无限切割了,首先就保证了**政权的安全问题。
那么,****又是如何去完成他的权力回收的呢?两个方面,一是等某个诸侯王断代,****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这一部分利益回收到**;二是当这些诸侯王越来越小,小到一定程度就直接被郡县**机构接管了。
第二点,诸侯王也都是聪明人,稍微想一下就明白“推恩令”是****在对他们实行慢性死亡***,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反抗呢?明知道到头来是个死,咋就没有勇气反抗一下呢?
诸侯王之所以会老老实实地去接受“推恩令”,其实主要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他们在名义上不得不接受。在儒家思想体系之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这还不是叫你直接去死,只是帮你分一下家,让你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到雨露天恩。你若是敢公开把皇帝的好心当成驴肝肺,那你就等着承受舆论与**的双重制裁吧!
其次是为了维持内部稳定,诸侯王必须要接受“推恩令”。按照原来的“嫡长子继承制”,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们基本上就是“天天闻着肉香,但是吃不上肉”,这如果是制度明文规定倒也罢了,大家只能认命。可是,皇帝颁布了推恩令,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财产了,若是诸侯王坚决不执行的话,十之八九,他们家里会被搅得鸡飞狗跳的,杀兄弑父的事情就说不准了。这种情况下,就连最受伤的嫡长子估计为了团结其他兄弟,都会抱着破财消灾的心态主动去拥护**的好***。
最后基于实力的“两害相权取其轻”思想也迫使诸侯王必须要接受“推恩令”。其实地方诸侯王挑战****是属于以一隅战全国,正常情况下,几乎是没有成功的可能性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藩王造反(朱棣是个例外)很少会成功。汉武帝时期,前朝的“七国之乱”还历历在目,诸侯王对自身的实力心中有杆秤,是不敢轻举妄动的。造反这种事,如果不是被逼得无路可选的情况下,一般人是不会选择的。推恩令虽然能让诸侯王慢性中毒,但是,毕竟痛感没有那么强烈。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们只能逆来顺受地选择接受推恩令。
那么,推恩令是否只有上述这些明面上的作用呢?显然不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以前的诸侯王是一个大体量,因为实力强劲,地方**根本管不住他们。但是,推恩令实施以后,他们的实力被削减了,他们的违法风险就增加了许多。地方**慢慢就可以凭实力去制约他们。一旦诸侯王作奸犯科被抓了,那么****完全可以找个正大光明的理由没收诸侯王的所有权益或大部分权益。
另外,原来一个诸侯国是一套管理班子,推恩令实施以后,一个诸侯国被分成若干个诸侯小国,是不是需要若干套管理班子?那么****可以打着帮你的名义,给你身边配备相关的管理人员,慢慢地稀释诸侯王的权力。比如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刺史一职,主要就是负责监督和分割诸侯王的权力的。
总而言之,推恩令看似很简单,实际上是一套组合拳,打法很灵活、运营成本很小、威力却很大,让人防不胜防。
把上述这些逻辑搞清楚之后,关于推恩令我们还要了解一下他的实施前提条件是什么?
首先,你得保证皇帝颁布的这项政令,在名义上是无懈可击的,也就是政令的合理与合法性要经得起考验。这需要儒家思想体系来提供一层保护色,因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之中已经明确把“大一统”上升到了天经地义的高度了,皇帝的指令***无上,所以推恩令占据了理论和思想的制高点,你们诸侯王不“领情”,那是你们不知好歹,甚至可以说你们大逆不道。
其次,你得保证这些政令针对的主体之外,没有其他掣肘和威胁。景帝之前为什么不适合削藩?因为诸侯王还肩负着制衡军功集团等其他势力,拱卫**皇权的职责,如果急于削藩,很容易按下葫芦浮起瓢。汉武帝时期,军功集团已经彻底被按下去了,这个时候才能一心一意地去削藩。
最后,任何阴谋、阳谋在***实力面前都是白搭,没有***实力作为后盾和保障,所谓的削藩也注定只能是一纸空谈。你要推行推恩令,就要做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准备,万一有些诸侯王狗急跳墙要和你拼个鱼死网破,你要能迅速地以***实力去碾压他们,同时起到杀鸡儆猴的震慑效果。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实现了这种效果。
推恩令,不是解决削藩问题的***办法,但***是削藩之中成本***的办法。想想三国时期,刘备作为堂堂中山靖王的后代,却被推恩令推到织席贩履的地步,就知道这一招温水煮青蛙有多厉害了。
推恩令究竟有没有破绽?
很多人说推恩令是一个无解的阳谋,但其实通过上述的逻辑分析,它还是有很多逻辑上的破绽的。
首先,很简单一个道理,你皇帝下令给诸侯王要他们分家,说这是什么雨露均沾。那好,上行下效呗,你皇帝先做出表率来,你们家带头分家呗!你自己不分家,却光逼着别人分家,这不是耍流氓吗?
没错,推恩令其实就是一个很流氓的***。所以,前面才会说,要实行推恩令,皇帝必须掌握***的话语权。只有掌握了***的话语权,这种耍流氓才能冠冕堂皇。老子这皇权是上天选的、是神授予的,我怎么分?不能分呀!只能是你们去分。
其次,我们从逻辑上去对症下药,推恩令不就是要分家吗?那么,如果诸侯王能够保证自己的儿子数少点,是不是就不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后世的“少生优生”是不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古代***条件相当有限,孩子的存活率是很难得到保障的,“少生优生”同样是一件风险***的应对措施。
再然后,推恩令这种阳谋只能在**集权占据***优势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果诸侯王能选择和扶持其他势均力敌的势力集团来维持平衡,是不是皇帝也不敢贸然削藩?比如汉初由于军功集团的存在就让****在削藩问题上投鼠忌器。
后世的士族崛起时期、门阀**时期、军阀割据时期,哪个****敢推行削藩***?你皇帝拉拢这些自家人来看家护院都来不及,还敢削藩?
归根到底,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万事万物皆有破绽,这个世界根本就不会诞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和策略,它们都是受制于特定的应用环境的。
所谓的好策略、好方法、好计谋,其实不过是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我们去学历史、读书学知识,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跳出“生搬硬套”的框架,要学会灵活地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其实,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在逻辑本质上就是“化整为零”的套路。雁过留痕,只要有出招就会有破绽,怎么去利用破绽进行更高维度的博弈,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我们大可不必在这里为古人担忧!那么,我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难道不是经常活在各种“推恩令”之中吗?难道我们身边了少了那些各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从而对你进行某种绑架的人和事吗?
父母的唠叨、朋友的劝说、孩子的纠缠、领导的约束……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推恩令”。
庆幸的是,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对于这些各种各样的“推恩令”,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其实也就是一个利弊的权衡或者成本的选择以及情绪的坚持。
如何去判断或者拒绝别人的“为你好”,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希望大家保持理性、保持清醒,坚持原则、坚定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hangzai.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