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对照表(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
导读:看了《长安十二个时辰》,大家对其时间的顺序琢磨不清,对剧中的时间确定不了,看来大家对于古时候时间的界定还不是很清楚,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古时候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从子时到亥时与十二生肖对应,放在现在来说就是两个小时对应一个时辰,想知道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请看以下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表一览。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表一览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
我们现时每昼夜为24小时,而在古时则为12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表一览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表一览
十二个时辰具体介绍
夜半(子时)23:00—1:00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夜半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夜半,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又名子时、子夜、中夜,意为孕育。“古历分日,起于子半”。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鸡鸣(丑时)1:00—3:00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风雨》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地支为丑时。“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表一览
丑时
平旦(寅时)3:00—5:00
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鲍照 《代放歌行》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地支为寅时,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是 “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史记·李将军传》:“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日出(卯时)5:00-7:00
日出有曜,羔裘如膏。——《诗经·桧风·羔裘》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地支为卯时,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先民们告诉我们,要日出而作。在古代,这会儿,官员们要上早朝、清点人数,称为“点卯”,也就是上班报到了。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
食时(辰时)7:00-9:00
朝晨发兮鄢郢 ,食时至兮增泉。——王逸 《九思·守志》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 (吃早饭)之时,地支为辰时。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尾不见首。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秦汉时期,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这一顿是主餐。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表一览
辰时
隅中(巳时)9:00-11:00
至于衡阳,是谓隅中。——《淮南子·天文训》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用地支表示为巳时,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这是蛇最活跃的时刻,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日中(午时)11:00-13:00
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光线最强烈,就是正午的时辰。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日昳(未时)13:00-15:00|
“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汉书·游侠传》
日昳,又名日仄、日央、日跌等。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就是太阳开始偏西了,地支为未时,十三点至十五点,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表一览
未时
晡时(申时)15:00-17:00
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淮南子·天文训》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意即“第二次进餐之时”。 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这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古时“晡”与“馎”相通。《说文段注》:“馎,申时食也。……馎,一作‘晡’引申之义。凡食,皆曰馎。又以食食人谓之晡。”《资治通鉴·唐纪》:“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古代中国人民还常常以“晡”这个字来代替“晡时”而写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日入(酉时)17:00-19:00
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春秋左传正义》
顾名思义,“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 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十七点至十九点,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农妇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古时,人们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庄子·让王》:“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表一览
酉时
黄昏(戌时)19:00-21:00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指太阳落去,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十九点至二十一点,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人定(亥时)21:00-23:00
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地支命名是亥时,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表一览”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