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道祖师》的确是剧情千篇一律的当下,一部比较清流的作品,耿美的主线是其中之一,从故事叙述和文笔手法来说,插叙回忆间或其中,情节亮点跌宕纷呈,则是另一个吸引人的优势。即便是有所改动的《陈情令》,也保留了其中的大部分经典情景,每个人物有血有肉,即使温晁、薛洋这样的反面人物,也有印象深刻的表现。所以才会有,从豆瓣网4.8的分值,到后来的街巷赞论的成果,与十二时辰平分秋色。
在”忘羡”CP中,汪叽的抹额承担了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多次带动了的魏无羡和蓝湛之间的萌点互动。严肃持正的蓝湛,本是姑苏蓝氏的最骄傲的双壁之一,就这样被促狭开朗的魏无羡掰弯。那么,蓝氏子弟额头上的抹额,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呢?
蓝氏抹额的特殊意义
剧中这个戴在头上的云纹丝带,有特别的意义。对蓝氏子弟来讲,抹额是非常重要的物件,它佩戴于额头正中,象征着蓝氏的家训”自我约束”,也是姑苏蓝氏的标志,它时刻提醒着作为蓝氏的子弟门生,要谨慎从事,严守家规,行为雅正,言语得体。所以,每一位蓝氏子弟,都要把它端端正正认真佩戴,不得随意取下。
姑苏蓝氏的抹额,大约一指宽,与衣服颜色很搭,当然它也有不同式样,代表身份的区别。云纹抹额是蓝氏本家血统的亲眷子弟佩戴的,空白抹额则是其他弟子和外门子弟的配饰,只有蓝思追是一个例外,他虽无蓝氏血统,却是含光君抚养长大,因此获得允许,佩戴了云纹抹额。那么,蓝氏子弟的抹额,是否还有其他特殊含义呢?
当魏无羡蓝湛掉进冰洞,用它突破蓝氏结界,两人协力打死大王八,用它帮蓝湛固定腿伤。魏无羡把蓝氏抹额利用到了极致,开发了诸多新功能,蓝湛这样矜持的人,居然也对他听之任之。当魏无羡扯下抹额的时候,蓝湛神色是很尴尬很恼火的。
终于有一次,蓝湛对魏无羡解释说,蓝氏抹额是神圣的存在,只有在自己的父母、妻儿面前可以摘下,也只有他们可以触碰,其他人是绝不可以的。魏无羡愕然,一条抹额居然还有这么变态的限制,就像是女圣斗士的面具。
抹额的两端,一头系着轻狂自恋、随心所欲,堕入魔道的”夷陵老祖”,另一头系着沉稳雅正,持正严谨,飘飘若仙的”含光君”。两个完全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就那么被一条抹额牵到了一起,就像月老手中赤色的丝线,系上即成就姻缘,永不解开,似乎不应如此,却又顺理成章。
抹额是如何兴起的
抹额,有很多名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都是说的同一种东西,它属于中国传统服饰的组件之一,据史料记载,上古时期就出现了抹额的雏形,唐末五代的学者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记载,”昔禹王集诸侯于涂山之夕,忽大风雷震,云中甲马及九十一千余人,中有服金甲及铁甲,不被甲者以红绢袜其首额。禹王问之,对曰:’此袜额。’“说大禹在涂山与诸侯相会时,有神人出现,很多穿了盔甲,还有不穿盔甲的神人,有红绢戴在额上,神人告诉大禹,这叫”袜额”(袜通假抹)。
唐懿宗时翰林学士袁郊的《二仪实录》写道,”秦始皇至海上,有神朝,皆抹额、緋衫、大口袴。侍卫自此抹额,遂为军容之服“。海上有神仙朝拜秦始皇,都带着抹额,穿着红色的衣服,大裤腿的下衣。自此之后,秦始皇的侍卫也都佩戴抹额,这个习惯后来变成军容的礼仪标配,也是为了方便管理,对不同的部队,设定不同的抹额颜色。
汉代时,抹额已经在北方地区广泛使用,东汉时期重臣、学者胡广在《续汉书·舆服志》中有一条关于抹额的注解,”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此即抹额之滥觞“。”这种帽子上的附加配具,使用貂皮作原料用来保暖,又叫包头或者包帽,伶人称为”额子”。后来演化成具有装饰作用的配饰。
除了保暖的实用功能,抹额还用来作为标记,区别不同的团队。据《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师德谕国威信,开陈利害,虏为畏悦,后募猛士讨土蕃,乃自奋,戴红抹额应诏。“朝廷为了讨伐吐蕃(青藏高原的藏族政权),宰相娄师德招募了一批武士,给他们佩戴红色的抹额应诏,相当于一支特别的部队。他们的红色抹额,相信还有鼓舞士气的作用。
唐宋时期,抹额为男子幞头内所衬头饰(裹头巾),官阶不同各有区别,如宋代教官用红绣抹额,招箭班为紫绣抹额,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二十余人,皆长脚幞头,紫绣抹额“,此处佩紫绣抹额的,应当就是仪仗队伍中的招箭班。宋末元初学者俞琰《席上腐谈》中,也有抹额的记述,”以绡缚其头,即今之抹额也。”绡,是桑蚕丝为原料制作的丝织物,缚在头上作为抹额。
施耐庵《水浒传》一书中,也有相关描写,如描述扈三娘时有”金铠辉煌鳞甲动,银渗红罗抹额“一句。第八十八回”颜统军阵列混天象 宋公明梦授玄女法”中,说有一名番将冲出混天阵,”披头散发,黄罗抹额“。可见至少在宋代,少数民族已经有佩戴抹额的习惯,他们更加注重实用,主要作用是约束头发,装饰作用尚在其次。
明代时期,抹额的使用进入鼎盛,成为额头的传统配饰,形制花样也趋于繁复。有一种以丝绳结网,点缀珠花首饰,佩戴时绕头一周系于脑后,是抹额的变种,称为”渔婆巾“,实物在戏剧行头上,某些角色还有存在。
清代以来,对各种日常用具的功能更加细化,在制作上也更为精湛。冬季抹额通常以绒、毛等材料制作,考究者装缀珠翠,因中间窄两面宽,可盖住耳朵,防止头部受寒,最适合老年人使用。鸳鸯为贾母缝制的就是此类,它在装饰作用的同时,兼有御寒保暖的作用,因此称之为”暖额“。
另有使用名贵的兽皮做材料,如水獭、狐狸、貂鼠等制作的抹额,王熙凤见刘姥姥时戴的那个就是这种类型,其中最高级最稀有的,是貂狐毛的兽皮暖额,称为”貂覆额“,它戴在头上,形状好像兔子蹲伏,因此又叫”卧兔儿“。在《红楼梦》中,男一号贾宝玉还有一个著名的”二龙抢珠金“花式抹额,直接以金银雕花制成,更加彰显富贵华丽。
抹额蕴含的各种隐义
按照《陈情令》中的人设,蓝氏辈出帅哥,收徒弟的时候,也对”五官不整者”拒之门外,就像金大侠笔下的逍遥派。蓝氏子弟配带抹额意为”约束自我”。先祖祖训,只有遇到命中之人,才可以解除约束。
故事里的魏无羡生性叛逆,几次摘下蓝湛头上的抹额,他只知道蓝氏家规古板严苛,想让少言寡语的蓝二公子放松自我,找回年轻人的纯真。他对蓝湛视若珍宝的抹额很感兴趣,却不知它有另一重含义——在自己所爱之人面前,便可放下约束。
所以,魏无羡扯掉蓝湛抹额的那一刻,等于是为自己和蓝二公子签下了”姻缘契约”。因此,当约束解开时,蓝湛最开始是火冒三丈,相处日久,他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已然中了魏无羡的”毒”,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水花沾抹额,旗鼓夜迎潮“。在中国的服饰文化中,抹额几千年来逐渐演变发展,经历了从男性军容专属到女性额间饰物,从武士专用标志到人人皆可佩戴的过程,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变成了纯粹的装饰用途。
抹额进入女性时代,是在明朝以后,抹额佩戴于人体最显要的位置,必然成为女性展现针线手艺的绝佳平台。一如既往,在抹额上经常出现的题材,有双蝶恋花、比翼双飞、喜鹊登枝等等,都是闺阁少女们最喜爱的图案样式,表达怀春思念的情愫。
还有一些图案,为了体现主人的性格品德,譬如梅兰竹菊等,代表了分别代表了不屈不挠的意志、淡雅脱俗的品格、清高傲骨的气节、高尚坚贞的情操,用以托物言志,表达情操。
更有许多民俗传统的样式,寄托了美好的祝福和愿景。比如在抹额上使用五蝠图案的,代表五福临门,万事如意;绣二龙戏珠图案的,希望风调雨顺,吉祥庆丰。
到了清代,许多抹额和首饰上,会直接使用”福、禄、寿、禧、财”等吉祥文字,或者篆书等异形文字。有些抹额上,基础图案也会有所发挥,比如使用万字不断头、风调雨顺、金玉满堂、多子多福等图案,寄托良好的祝福。
另外,在重要的年节,特别是端午、中秋、腊八时,家里的大人会给小孩们准备精心制作的红抹额,让娃娃戴在头上,除了保暖驱寒之外,也是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再有,遇到重要的大喜之事,人们常常会佩戴红色的丝带,围勒于额头上,表达内心的喜悦。
抹额最终沦为炫富工具
在人类社会里,任何一种事物的出现,最初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后来才逐步走向财富和炫耀的终点,成为富人手中的玩物。至于明清以降,封建社会进入后半程,社会财富更加向少数人倾斜,过剩的财富用于奢华浪费,各种实用器由此蜕变成观赏器。
抹额的最初作用,是为了约束头发,因为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能轻易抛弃的,曹操践踏的村民田地,采取了”割发代首“的方式来惩罚自己,可见头发对古人的重要性。古代人们终生不会剪发,用一条布包裹在头发上,用于”固冠“,防止长发飘散遮挡视线,影响日常劳作。
冬天来临,北方的气温较南方低下,因此抹额的保暖功能,最初也是出现在北方。为了保暖,防止冻伤,人们会用一些厚实的材料,制作较大的包头,用来抵御凛冽的寒风。当坊间交易频繁以后,经贸道路打通,许多皮毛和贵金属出现在市场上,成为匠人们发挥想象力,为富贵人家制作抹额的原材料。
作为金字塔尖儿的皇族,自然也不会放过抹额,它被赋予区别阶层等级的政治意义。比如清代后妃们使用的”金约”,也是一种抹额,它是清代有品级的女性穿朝服时佩戴的头饰之一。佩戴朝冠之前,她们用金约束发,相当于发卡的作用。金约本身镂雕的纹饰和镶饰的珠宝数目,以及脑后垂珠的数量,代表了等级地位的高低。
在这些食禄而肥的达官显贵中,许多奢侈的原材料和消费品,都是抹额的一部分,虽然它们价格高昂,但是对富人们来说,并非遥不可及。额头这个位置如此显眼,必然会被有钱人当做炫富的战场。
抹额发展到现代,最初的束发、保暖功能逐渐消失,作为额头上装饰品的效用获得大发展,串缀了各种配件的抹额,平添优雅气韵,成为汉服或者礼服的上佳配饰,衬托主人的清新脱俗的气质。
- 本文分类:知识大全
- 本文标签:无
- 浏览次数:77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4-01-23 16:36:27
- 本文链接:http://www.liekang.com/285031.html
- 上一篇 > 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什么星
- 下一篇 > 自制虾片配方分享,无添加剂,保存几个月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