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浙江西畔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在唯一艺术平台发行的数字藏品。
苏堤春晓
北宋元祐五年(1090) ,时任杭州知府的大文豪苏东坡疏浚西湖时,以伟大诗人的奇思妙想在西湖上留下了神来一笔——他用从湖中挖出的葑泥,构筑了一条横贯湖面的长堤,从此西子湖南北两山之间始以沟通,有了一条风光旖旎的交通要道,后人为纪念其功绩,取名“苏堤”。苏堤全长近三公里,堤上筑桥六吊,形似弯弓,各有其趣,又遍植桃柳、芙蓉、蔷薇。自宋以来,苏堤就以风景佳丽著称,是文人墨客最爱驻足徜徉的场所,留下诗篇无数,到了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列入“钱塘十景”。
苏堤的春天在清晨醒来,晨曦微露,新柳如烟,杂花生树,飞英蘸波,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美得令人屏气息心,无怪乎康熙帝在品题“西湖十景”时,以“苏堤春晓”列十景之首。
曲苑风荷
南宋时洪春桥旁有座朝廷开设的酿酒麯院,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又因其地多栽种荷花,麯院与荷塘相映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随风飘散,令人不饮亦醉,时人称之为“麯院荷风”,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到杭州游西湖时,兴之所至,改“麯”为“曲”,又改“荷风”为“风荷”,题名“曲院风荷”。
春去春回,寒来暑往,昔日的曲院风荷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烟里。如今的曲院风荷公园,为1980始建,从旧的曲院风荷起,沿岳湖、里西湖,一直延伸到郭庄。公园仍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水面上分布着数百个名种荷花,湖上架设造型各异的小桥,莲叶田田,菡萏妖娆,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为领略“接天莲叶无穷碧”、“十里芸荷香到门”意境的最佳去处。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背依孤山,据全湖之胜,在此纵目远眺,整个外湖景色尽收眼底。唐时此处建有望湖亭,明初亭毁,明万历十四年(1586)建“龙王祠”,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改建为“平湖秋月亭”,在亭前建三面临水的平台,台周围以栏杆,康熙御笔“平湖秋月”御碑亭就建在东侧路旁。
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曾说过“西湖最盛,为春为月”,平湖秋月便是历来西湖赏月之最佳处。每到白苹秋老天心月圆之际,皓月当空,百顷银波,南屏群山,湖中三岛,苏、白二堤,尽皆朦胧。此时置身其间,或泛舟湖上,湖天一碧,水月相溶,恍若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中,不知今夕何夕,正如南宋孙锐诗中所写:“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断桥残雪
都说西湖“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断桥残雪”便是闻名遐迩的西湖观雪景点,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著称。
断桥位于白堤东端,背靠宝石山,面向杭州城,是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桥势较高,视野开阔,每当瑞雪初霁,登宝石山往南俯瞰,西湖银装素裹,白堤雪柳霜桃,如银链横陈。其时向阳的桥面在阳光下冰雪消融,而桥的两端仍覆盖在皑皑白雪之下,与灰褐色的桥面形成反差,远望似断非断,是为“断桥残雪”。
明末画家李流芳曾说:“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可知,断桥观景,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哉!
柳浪闻莺
南宋时,清波门外有孝宗皇帝濒水而建的御苑“聚景园”,园内垂柳成行,柳荫蔽日,清风摇曳,如翠浪翻空。春日此处莺声婉转悦耳,犹如笙簧,有“莺歌”之誉,遂得名“柳浪闻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在此建亭立碑。1959年,又扩建成占地0.2平方公里的柳浪闻莺公园。
经多年不断地建设发展,现今公园仍保存着清代以来形成的基本面貌,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主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多种特色柳树,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公园内有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令人心旷神怡。
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位于西湖西南角,东接苏堤,南北分别毗邻小南湖和西里湖。南宋时,内侍卢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萃集之地,时称“卢园”,又因其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后宫廷画师马远等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为“花港观鱼”。清康熙帝南巡至此,在苏堤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砌池养鱼,筑亭建园,勒石立碑,亲笔御题“花港观鱼”四字。乾隆帝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祖孙两代皇帝分别在同一碑上题字,在我国碑林史中仅此一处。
今天,当我们倚栏俯看红鱼池,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水中悠游戏水,微风过处,池岸花木落英缤纷,羡鱼之情油然而生。
双峰插云
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了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山、北山,绵延十余里。当中的南高峰与北高峰,合称“双峰”,南高峰位于湖西南的烟霞岭旁,北高峰在湖西北的灵隐寺后。古时两峰均佛法昌盛,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秀于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气势非凡,恍若云天佛国。南宋时,“两峰插云”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题为“双峰插云”,并建景碑亭于洪春桥畔。
南宋诗人王洧有《两峰插云》诗曰:”浮图对立晓崔巍,积翠浮空霁蔼迷。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据记载,清以后,双峰之巅已无塔影,或许,我们只能从诗中窥得一二旧时风貌了。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是小瀛洲的主景,指岛西南水域内的三座石塔。北宋元祐五年(1090),苏东坡疏浚西湖用葑泥构筑长堤后,又在堤外兴建了三座石塔,是为湖中有三塔之始。南宋画院以其“波光潭影,风景秀丽”而题名“三潭印月”。
现今的三塔,是明天启元年(1621)重建,三座石塔呈等边三角形立于湖中,塔基系扁圆石座,塔身中空玲珑,球壁上有五个小圆孔,塔顶呈葫芦形,造型优美独特,也是西湖的标志性建筑物。
夏秋之夜,皓月升空,从三潭上倒映湖面,月光、水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连成一片,可谓“一湖金水欲溶秋”。特别是中秋月夜,放明烛于塔内,洞口蒙上薄纸,灯光从中透出,宛如十五个月亮倒映湖中,构成一幅奇妙的“印月”景象,美不胜收。
雷峰夕照
雷峰塔,夕照山,捧出了一番黄昏中的西湖。须知西湖不但有春夏秋冬,而且晨昏晓暮都有典型风采,黄昏的韵味,第一便要数“雷峰夕照”了。
雷峰塔位于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建造的起因,一说是为了尊藏佛之头发的舍利,又说乃因吴越国王钱弘俶为庆祝黄妃得子,还因为塔建在西关门外,又称西关砖塔,后人改称雷峰塔。五代吴越时期塔初建时,重檐楼阁,七级回廊,极为壮观。夕阳西照,宝塔金碧与山光辉映,别具风韵。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更为这道美丽的风景抹上了传奇的色彩,使之成了西湖上最风光最风流的一座塔。
明嘉靖年间(1522-1566),雷峰塔遭倭寇纵火,仅存赭色塔心。1924年,雷峰塔完全倒塌,成了西湖文化的历史性缺憾。2002年金秋,在原址进行重建,昔日“雷锋夕照”终于又回到了“西湖十景”的行列。
南屏晚钟
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空穴遍布,飘渺空灵。后周显得元年(954),吴越国主钱弘俶在南屏山北麓建佛寺,原名“慧日永明禅院”,南宋时改称“净慈禅寺”。寺初建时便设有钟楼一座,每当暮色苍茫,钟声乍起,山谷皆应,悠远清扬,经久不息,是为“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也许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也是十景中唯一的一处“意景”,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也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足见至少自宋以来,南屏悠扬的钟声已为人们所称道。
时间的钟摆已走过了千年的岁月,寺外的天地早已成了游人如织的繁华所在,而寺内依旧清幽宁静,不知如今净慈寺悠扬的钟声里,是否还留着千年前的余韵?
- 本文分类:知识大全
- 本文标签:无
- 浏览次数:11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4-01-25 17:52:18
- 本文链接:http://www.liekang.com/285514.html
- 上一篇 > 教你学会凤梨与菠萝有啥区别?
- 下一篇 > 银狐犬和萨摩耶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