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圣之时者
孟子曾这样评价春秋时代的四位圣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意思是在圣人之中,伯夷是清正无瑕的圣人,伊尹是敢于担责的圣人,柳下惠是温文平和的圣人,孔子则是契合时代的圣人。
为什么这样评价呢?孔子生活在春秋那个诸侯割据、礼乐崩坏时代,一生追求尧舜之道,希望恢复周公礼制,匡扶社稷,教人向善,建成和谐有序社会,并且为此矢志不渝、追求不辍,用自己的人格和言行诠释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生不逢时,却应时代之需,培养了无数弟子,编修了经典史集,实现了平凡人生的不平凡蝶变。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元前479年4月去世,死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今山东曲阜孔林),享年73岁。
孔子像
孔子对自己有一个自我评价:“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4]”。孔子一生敏以好学,学无止境,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0]”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圣贤哲思,勤奋敏思才学来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7.1]”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7.19]”,发愤用功忘记了吃饭,快乐起来忘记了忧愁,竟然不知道老之将至。
他自我评价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5.28]”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罢了;尤其晚年喜读《易》,“读《易》,韦编三绝”,他感慨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7.17]”,《史记》上的说法是“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一生的目标追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以弘道为志向追求,以德和仁为根本依据,以六艺为行游本领,“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就是教弟子文献、实践、忠诚、守信;他一生的立身处世思想蕴涵在他教育弟子要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孔子也确实谦虚如君子:“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9.8]”,意思是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有乡下人问我的问题,我一点也不知道;他还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7.33]”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如果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他还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9.29]&[14.28]”君子所要求的三种道德,我都没有做到。
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有“四科十哲[11.3]”,其他未入孔门但也受业者甚众。孔子无愧圣之时者、至圣先师、万事师表。
子贡评价老师:“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19.25]”老师没人赶得上,就好像上天无法通过阶梯登上去一样。假如老师得到国家去治理的话,说要立于礼,百姓就立于礼;引导百姓,百姓就跟着实行;安抚百姓,百姓就会来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协力同心;他活着时荣耀,逝后令人哀痛,别人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
弟子颜回评价孔子时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1]”意思是对孔子越仰视越高大,钻研学说越钻研越深奥,感觉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儿又在后面。老师教育弟子循循善诱,用学术经典丰富知识,用周礼大义规范言行,在老师门下学习真是欲罢不能。用尽我的才力,似乎能够独立了。但再往前走又不知道该如何办了。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高度评价孔子:“高山仰之,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孟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zhī)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作为一代圣人,至圣先师,德如高山让人景仰,品如景行让人敬服,其思想与时代同光,人格与日月同辉。
- 本文分类:知识大全
- 本文标签:无
- 浏览次数:73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4-01-26 16:48:35
- 本文链接:http://www.liekang.com/285722.html
- 上一篇 > 龙猫为什么叫龙猫呢?不是龙,也是猫,它分明就是个大耗子
- 下一篇 > 拔鸭毛的妙招分享,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