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出身,他俩对人性都理解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孟子以水来比喻人性,水性就下,有的时候水能跃起浪花、激流能翻过山丘,但水的本性仍然是就下。这就好比人性,人性有不善的时候,但人性还是本善。
孟子认为人能分辨是非,人有恻隐之心,人有礼仪道德,能做到这些的前提是人性本善,人的不善全是后天才有的。
孟子所说的是人有善恶的表现,不足以说明人性本善。孟子更像是在以说教的方式来劝善,只有把人性说成本善才容易劝善。
荀子比孟子小七十多岁,荀子作为后来者,肯定思考过孟子的人性本善论。荀子从实际角度来论述人性本恶,对于“争、恶、欲”的解释是人与生俱来的。
荀子虽然说出了人性本恶,却没有说怎么解决这一问题。荀子对人性本恶的认知,必然使他从儒家走向法家,只有法才能约束人性本恶。
其实人兼有善恶,只是或多或少。王阳明提出“有善有恶意之动”,为什么会有“意之动”?难道不是人本性的需求吗!孟子和荀子并没有弄懂人性是什么。
人性就是物性,水避高就下,这是因为水存在下方。人趋利避害,是因为这样才能存在。凡是存在之物无不是处在有利于自身都位置!
人的本性是生存,不然何以有人?不只是人,所有物体无不是如此!有生存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自然法则,当人有共同需求的时候就出现了规矩方圆。
- 本文分类:知识大全
- 本文标签:无
- 浏览次数:7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4-02-02 14:12:14
- 本文链接:http://www.liekang.com/287043.html
- 上一篇 > “三翻六坐九来爬”,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看看专业医生的回答
- 下一篇 > 湖北咸宁最有名的七大特色美食,第三道看着像汤圆,肚中却是个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