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现在对葡萄都很熟悉,特别是在一些北方地区,几乎是每家每户都会在院里种上一棵。夏天时,几个人坐在葡萄架下乘凉聊天,是很多农村人小时候的记忆。
从古到今,很多人去赞美葡萄,特别是古人,对葡萄简直是无尽的赞美,动不动就诗词伺候。
刘禹锡这样说:
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蒿,移来碧墀下,长苗日日高,分岐浩繁缛,修蔓盘诘曲,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为之立长架……
黄庭坚这样写:
映日圆光万颗馀,如观宝藏隔虾须,夜愁风起飘星去,晓喜天晴缀露珠,宫女拣枝模锦绣,论师持味比醍醐,欲收百斛供春酿,放出声名压酪奴。
我们可以从诗中看到唐宋诗人对葡萄的喜爱。那么,这玩意儿原产于哪里?是中国吗?我们今天就来浅淡一下葡萄的成长历史。
一、关于起源
这个其实是有争议的,一些人认为,中国也是起源地这一,另一派人认为,葡萄是大约七千年前,在小亚西亚、南高加索地区培育而成,后来流向全世界,在汉朝的时候,被张骞从丝绸之路带回。
那么,葡萄的真正起源地有没有中国呢?持中国也是起源地观点的人,依据是在古代文献中有记载,比如在《周礼·地官》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歛而藏之。
很多人认为,这里的“珍异之物”说的就是琵琶、葡萄之类。但这里并不是直接的证据。
此外,直接的记载,是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司马迁的《史记》中。
在《上林赋》中是这样记载的:
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渿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
《史记·大宛传》中记载:
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
我们可以看出来,不管是司马相如还是司马迁,写的都是“蒲陶”,这说明这两个字是外来的音译字。
所以,栽培葡萄产地不在古中国,以前有没有野生葡萄,这个现在已经不可考了,考古学家和植物学家们都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考古证据。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所记载的大宛国,是现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
而在《汉书·西域传上》则是这样记载的:
大宛国……以蒲陶为酒……马嗜目宿……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
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大宛国内,喜欢以葡萄做酒,马喜欢吃苜蓿,汉朝使者采集了葡萄和苜蓿的种子带到了回来。这里的汉使,说的自然是张骞。
所以,这种水果最早是被张骞从外面带回并培育栽培。
在这个时候,名字分别有:“蒲陶”、“蒲萄”、“蒲桃”,“葡桃”。
二、宋朝以前
葡萄被引进后,并没有迅速的大面积种植,一直都是非常珍贵的一种水果,大多用来上贡。其实这并不难理解,一种新作物被引进过来后,必定会经过多少代的培育才能大面积种植,而在古代时,人们农业科技并不发达,加上战乱不断,对于培育和栽培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但凡是在古代大面积栽培的,要么是原有的农作物,要么是经过了多少代的培育才能推行。
唐朝史学家李百药在自己的《北齐书·李元忠传》中写:
元忠曾贡世宗葡萄酒一盘。世宗报以百练缣,遗其书曰:仪同位亚台铉,识怀贞素,出藩入侍,备经要重,而犹家无担石,室如悬磬,岂轻财重义,奉时爱己故也。久相嘉尚,嗟咏无极,恒思标赏,有意无由,忽辱蒲桃,良深佩戴,聊用绢百匹,以酬清德也。
成书于东魏武定五年的《洛阳迦蓝记》中写:
白马寺浮图前,葡萄枝叶繁衍,实伟于枣,味殊美,冠于中京。帝至熟时,常诣取之,或复赐宫人。宫人得之,转饷亲戚,以为奇味。得者不敢辄食,乃历数家。
《洛阳迦蓝记》是佛教书籍,方文山借这个里面一个凄美等待故事的灵感,给周杰伦写出了《烟花易冷》,不过这不在咱们讨论之中。
我们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来,这些要么是贡品,要么是皇帝才吃,这说明在这个时候,普通人是吃不到的,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在诗词中去赞美,去歌颂。至少在唐朝时,葡萄仍然没有走进民间。
在《唐书·陈叔达传》中这样记载:
尝赐食得葡萄,不举。帝问之。对曰:臣母病渴,求不能致,愿归奉之。帝流涕曰:卿有母遗乎。因赐之……
想吃,需要赏赐!
唐朝刘禹锡在《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中写:
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昔年随汉使,今日寄梁王,上相芳缄至,行台绮席张……
而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刘禹锡不但再一次说明了葡萄原出于西域,还有一点是写成蒲桃。
到了宋朝时,有了和现在一样的名字。
在北宋苏颂的《本草图经》中这样记载:
葡萄,古作蒲桃,又作蒲陶。一名赐紫樱桃生陇西、五原……马乳葡萄,颜色紫……绿葡萄出蜀中,熟时色绿,若西番之绿葡萄,名兔睛……
我们从这段记载里可以看出来,到了这个时期品种已经不少。这说明在那个时候开始走向民间。我国有很多作物的种植都是在宋朝时候定型的。
既然走向民间,诗词自然是少不了的。
《题葡萄架》这样记载:
君家小圃占春光,眼看龙须百尺长,移向楼边并春井,明年垂实更阴凉。
陆游写过:
烂紫葡萄重垂架。
葡萄在宋朝时被定型并且走向民间,再不是呈在皇帝贡桌上的贡品,也不再是只有***才能吃到的水果。
三、明朝以后
明朝时,由于海上航行的便利,有很多作物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当然了,中国也有很多东西被带了出去。作为葡萄,这个时候可不止是吃那么简单了,还有个重要功能是酿酒。其实,用来酿酒是很早的,宋朝时主要酿酒地集中在山西等地,到了明朝时是个成熟期。同时也在全国传播开来,传播的途径是从北到南。
李时珍在自己的《本草纲目》中给过总结:
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李时珍认为,这是种酿酒后可以让人大醉的水果。
葡萄被很多诗词作者眷顾,是因为人们对这种晶莹的水果怀有一种浪漫的情怀,有人借着葡萄言志,有人借着葡萄言情。从古时候的被引进,到一直在贡桌上,再到普通老百姓家里,葡萄伴随着王朝的更迭从上至下而来。这不仅是葡萄的发展史,也是我国古代王朝的更迭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hangzai.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