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朝开创科举制度起,皇权社会的选官制度从被动推举,逐步向主动应试转变。从更需要门第出身品德的主观性,向才学分析的客观性过度。
各朝代的科举制度在不断演化,但整体内核大体相当:分阶考试、层层选拔。
▲科举考试流程
科举考试大体分为四级,依次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与我们的闯关游戏类似,只有打过前一个关口,才能参加下一个关口的选拔。
当然,难度也是逐级递增的,过关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少。
▲科举证书
首先,最简单的是童试
童试自身可细分为由易到难的三级:县试、府试、院试。一般分别由当地的县级、府级、州级行政单位举办,参加考试的都叫童生,不管丢不丢脸、现不现眼,多大岁数都叫童生。
▲最后一位状元的书法
只有顺利通过县试,才能参加府试;通过府试才能参加院试。
如果这三级考试都顺利通过,就不叫童生了,改称为生员,就是我们俗称的“秀才”。秀才就有资格参加下一关府试。
▲江南贡院
秀才里面考试发挥较好的,被称为贡生(注:不叫贡士),他们是可以到京师的国子监去读书的。
秀才在县里面其实已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了,老百姓与官府打交道的时候,经常需要通过他们来传递。
当然,有一些人对学习过敏严重,费天大的劲都过不了童试,也不是完全没办法参加下一级考试,毕竟朝廷也要盈利么。
有的朝代可以花银子捐一个资格出来的,学名叫“纳粟入监”,这里的监指的是监生,可不是监狱。这样就可以参加后面的考试了。
接下来是乡试
秀才和监生们都可以参加乡试,在京城和各省都设有考点,主考官都是朝廷直接派下来的。
乡试一般三年才考一次,机会难得。考试时间多在农历八月,故也被称为“秋闱”。
▲定州贡院
考上的称为举人,要是一不小心还能考第一的,称为解元。当年明朝大才子唐伯虎就考中了解元,很不简单。
中了举人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官场,即使后面的会试没有通过,也没关系,还是有一定的概率可以当上学官、知县。
▲八股文
所以范进中举一下子没控制好自己的小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即便是没能当上官,在县里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面见***那是要看座的。
然后是会试
会试一般由礼部主持,到京师考试,规格比之前高了很多。因为多在春天举行,所以又称为“春闱”。
主考官基本都是朝廷里呼风唤雨的大人物,多为大学士、尚书这些人,不得了。
▲清朝职官品级表
如果会试也顺利通过,则被称为“贡士”(注意与前面贡生的区别,秀才里发挥好的叫贡生,比贡士差了好几个等级)。要是又一不小心,考了第一名,就叫“会元”。
考上贡士绝大部分都可以做官,相当于准进士,因为会试之后的殿试是不刷人的(当年刷过人,结果被刷之人投敌,后来就不刷人了……)。
重头戏来了,殿试
贡士们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这可是莫大的荣耀,能上金銮殿的全国也没几个。
殿试不刷人,是排位赛,这给考生的压力会小很多。
▲古代科举试卷仁宗嘉祐二年丁酉(1057年)科殿试,当时的试题为《民监赋》
以明清为例,殿试后分为三个等级,即三甲:
一甲是考试的前三名,赐进士及第,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都是前途无量。
▲翰林院衙门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相当于整体排行榜的第四名)被称为传胪。二甲一般人数占整体的三分之一左右。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严格来讲不算是进士,但等同于进士身份,人数一般占三分之二左右。
二三甲中,还需要再进行评定,然后选择其中比较优秀的,授翰林院庶吉士,其他人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可以说,只要能上殿试,那都是成功人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hangzai.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