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荆江无疑是长江最险要的河 段。十百四十公里的下荆江,如果以直线距离计算,只有八十 公里。因为江流在这里绕了十六个大弯,所以曲线一量必然远 远超过八十公里。荆江历来以“九曲回肠”而著称,出现这种 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万里长江从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长FI百二十三公里, 因属古代荆州地区,所以取名荆江。其中,自枝江至藕池口长 约一百八十公里称为上荆江;自藕池口以下至湖南洞庭湖出口处城陵矶之间长约二百四十公単.称做下荆江。
如果从河流学的角度而论,荆江是历史时期长江河床演变 最为典型的河段。其中,上荆江由于河床构造运动与流向一 致,增强了河流的纵向流速,河岸沉积物胶结程度也较紧密, 因此相对比较稳定;而下荆江河水流向与河床构造运动呈垂直 相交,横向环流的冲刷作用®著,河岸沉积物也比较松散,易 被流水掏空,因而在历史时期逐渐发育成为典型的“自由河 曲”,即蜿蜒性河道。其曲折系数达到二点零一至三点五七, 因此如此弯弯曲曲。其曲折率在我国蜿蜒性河道中居首位。而 其中的孙良洲弯道河道长度为二十余里,直线距离不到一里, 曲折率却高达二十五度如果在孙良洲河弯最窄处的一侧,一是 步行,一是乘轮船同时向另一侧进发,步行到达后可以从从容 容地吃一顿饭,轮船才姗姗来到。人们根据河弯的平面形状, 把类似孙良洲这样的河弯称为“河环”。
“九曲回肠”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先回到遥远的古代。
先秦时期,长江出江陵进人范围广阔的云梦泽以后,荆江 河槽淹没于江汉平原古云梦泽所在的湖沼中,河床形态还不甚 ®著,荆江以泛滥漫流的形式向东南汇注。
秦汉时期,由于长江泥沙长期在云梦泽一带沉积,以江陵 为顶点的荆江三角洲开始形成。江水呈扇状分流,向东向南扩 散。处于高度湖沼阶段的下荆江,开始出现一些分流水道,如 夏水、涌水等。荆江主泓道偏在三角洲的西南一边。
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江两岸出现许多穴口和汊流,使江水 流M•分泄,沙洲发育。三角洲向东南发展的同时,迫使云梦泽 主体向下推移。据《水经注》记载,在今石首境内的下荆江河 床已开始形成,江中多沙洲而呈汊流发育。
唐宋时期,随着监利县境云梦泽的解体消失,及上荆江河 段穴口淤塞,荆江统一河床最后塑造完成。当时,在荆江两岸仍有二十多个穴口,加上江北有扬水、夏水、鹤水分流,对下 荆江流景起着调节作用。因此,史称“宋以前,诸穴畅通,故 江患差少”,足见当时河床仍然比较稳定。
南宋以后,是荆江河道变化最大的时期。南宋时,金兵占 据了北方,汉族人民大规模南迁,沿江筑堤围垸,扩大垦殖, 荆江两岸穴口汊流,儿乎完全堵塞。堤垸制止了河流在洪汛期 向河漫滩漫溢,把水流限制在河床里,由于泥沙的大量沉积, 抬高了河床。到了明代这些穴口又重新被洪水淹没。
隆庆年间,疏竣了其中的调弦口穴。水流经过弯道时,由 于环流离心力的作用,凹岸在主流的冲刷下,逐渐崩坍后退, 泥沙则在水流较缓的凸岸淤积,河湾逐渐延长。下荆江就这样 以增长河曲的长度来迠应日益增长的流景。再加上人们在河曲 凸岸新近沉积的沙滩上筑堤围垸,进行垦殖,又进一步巩固了 凸岸的河床。原来肀一顺直形迅速向蜿蜒河形方向转化,河流 的曲度越来越大。这就是历史上“九曲回肠”的形成过程。
本文由增推网发布,不代表增推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zengtui.com/4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