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服装(老戏骨抖音揭秘真正的二人转)
“旱的旱来涝的涝,黎民百姓受贫穷,我的父看日子过不下去,全家逃荒来在苏州城,手中没钱难住店,在你们家堂庙里把身容,我父张全是个木匠,他把锛凿锯挂在门中啊……”一张椅子,两个竹板,二人转非遗传承人王洪臣在抖音上演绎的“一出好戏”就这样开锣了。
今年39岁的王洪臣家住吉林长春市,是一名东北二人转省级传承人,也是一个二人转“迷”。“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以诠释出他对二人转的坚持和热爱。
精心的给自己化一个妆,精神饱满的上台唱曲儿,“撸板”、与朋友“飙”曲……王洪臣的生活被二人转三个字填满了。有时,他还会将自己演唱的二人转分享在一些平台上。此前,就有网友在音乐网站上听到一段《金精戏窦》的二人转正戏,感觉有些熟悉,就留言询问:这是王洪臣老师唱的吗?
现在,王洪臣老师的乐迷开始在抖音上追“角儿”了。
“外来的手艺人不旷工啊…,选了个良辰吉日啊…动了工……”起调之前,双手间的竹板轻轻一打,随着清脆的竹板碰撞声响起,只见他眉目高高挑起,一首腔调高亢的《回杯记》娓娓唱来。抑扬顿挫之间,尽是“张父”为王府做工的画面。
“这才是真正的东北二人转” 、“经典传承”、“我最爱的回杯记,老师唱地很好,现在我都能背下所有歌词了”……听了王洪臣精彩的“独角戏”后,抖音网友忍不住赞叹。还有一些网友在线告白:王老师,我特别喜欢你唱的二人转。甚至有网友忍不住在抖音评论玩歌词“接唱”。
王洪臣不仅在抖音上分享自己唱的二人转曲目,还向网友们普及了很多二人转知识。“二人转是汉族和满族文化相融的产物。在过去,辽宁有这样的民谚:辽阳城九座门满汉都供一个神,辽阳城九道街(gai)满汉都唱呀呼嗨。在吉林也有这样的民谚,乌拉街八道街(gai)满汉都唱呀呼嗨。依呼嗨呀呼嗨这是二人转的特点。”……在他妙趣横生的讲述里,网友了解了二人转的“民族范儿”。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是当地的典型艺术种类。其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身着鲜艳服饰,手拿扇子、手绢,通过边走边唱边舞来表现一段故事。它的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深受东北人喜爱。唱二人转对于东北人来说,已经和吃饭、睡觉一样常见。比如婚礼现场即兴扭一段秧歌,喝酒正在劲头上时,招呼朋友们安排上一段二人转……
所以王洪臣的抖音视频引来了很多东北网友的排队打卡:东北人为你点赞!三百年二人转加油!
除了王洪臣这样的二人转传承大家外,抖音上的二人转热衷者遍地开花,关于二人转表演的视频也有很多。穿着东北二人转典型服装——花上衣、花裤子的@胖瘦头陀,拿着扇子、手绢,边唱边舞,将二人转喜庆、朴实的地方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轻轻一摇,红色的手绢就在手指上旋转跳舞,最后转成了一个水平面,不管速度多快,手绢也不会掉落。
除了唱、说、做(或扮)、舞的表演形式,单口清唱的二人转表演在抖音上也广受欢迎。“虽然平时都很忙,很少有来往,只要兄弟你开腔,我绝对来帮忙……”小屋子被观众围的水泄不通,一首融合了现代流行元素的二人转歌曲既让带有怀旧情绪的中老年观众接受,也让年轻人成了铁杆粉丝。
二人转拥有三百来年的历史,而中国正式出现“二人转”称谓是在1953年。1953年中国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会议期间“马可”发表题为《二人转》的文章后,各级政府、理论工作者等将“蹦蹦戏”称之为“二人转”流传至今。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二人转表演在抖音被广泛传播。除了非遗传承人、二人转爱好者外,还有很多像小沈阳、王小利一样的艺人在抖音“诉说”他们的二人转故事,尽一份传播力量,让这个喜闻乐见、表达人们欢笑的艺术被更多人看见。据统计,抖音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非遗传播平台。截至2019年4月,137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抖音上涵盖1214项,涵盖率达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