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二次感染呢?以下是一些关键症状:
1.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最明显的症状之一。如果你感觉到呼吸急促、短气、气喘,这可能是二次感染的迹象。
2.高热:第一次感染通常会有发热的症状,但是如果你的体温持续在38℃以上,并且持续数天不退烧,那么可能是二次感染。
3.持续咳嗽:即使你没有发热或呼吸困难的症状,也要警惕持续咳嗽的情况。如果你咳嗽时间超过一周,并且伴随着疲劳和乏力,那么你可能需要考虑是否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测试。
4.头痛和身体不适: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身体酸痛和不适感。如果这些症状出现在病程中并持续数天,那么你需要考虑是否进行相应的检查。
5.味觉或嗅觉变化:这些症状通常是新冠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之一。如果你已经恢复了嗅觉和味觉,但突然间失去了这些感觉,那么你需要考虑是否进行检测。
关于“新冠第二波”的话题冲上热搜,部分网友也陆续评论自己或是身边的家人、朋友们出现了“新冠二阳”的现象。
对此,很多人心里甚是惶恐,
第二波新冠疫情高峰真的来了?
自身体内的新冠抗体水平是否足以抵抗新一轮新冠病毒?
新冠二次感染的发生概率大吗?哪些人群容易二次感染?如何区分自己是“复阳”还是二次感染?
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二阳”?
就当前大家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与解答
目前舆论普遍认为,新冠病毒短时间内不会消失,可能会走向流感化,在一些人群中反反复复“零星出现”。
虽然,它还未消失,但是我们可以用一颗成熟从容的心态去应对它,并做好日常防护,最终战胜它。
1.为何“五一”后阳性病例突然有增加趋势?
5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通报,由于人群接种疫苗和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力存在随时间衰减的客观规律,全国疫情在今年4月上旬达到2022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但近期开始缓慢上升。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介绍,“五一”期间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小幅上升,但各地在院重症病例数均未出现大幅增加,预计出现区域性、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不会对医疗救治和社会运行造成明显冲击。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表示,“五一”假期旅游、返乡人员较多,人员流动大与体内抗体滴度下降叠加,导致阳性病例出现增加趋势。“随着对外交流增加,我国新冠主要流行株的构成受国际影响明显增大。”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孟婕表示,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显示,4月下旬我国输入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已达97.5%,与全球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基本一致,大角星也于4月上旬在我国监测到。有关研究显示,大角星比原始XBB变体的传播效率高1.27倍,但致病力没有明显增加。
2.感染高峰会每3~6月出现一次吗?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根据一些国家的病毒流行情况预测,新冠大流行最终将像流感一样进入季节性传播模式,感染高峰每6个月出现一次,甚至随着大角星等传播效率更强的毒株出现,感染病例可能每3~4月就出现一次激增,进入小规模的波浪式反复流行模式。
专家们表示,目前国内并没有出现这一规律,未来会不会有很难预测,但可能出现“小流行”“小波动”,学校、医院等人群相对密集的高风险场所,可能受影响较大。谭晓东说,目前距离我国上一次感染高峰已近6个月,疫情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并未出现大规模流行,且感染者中轻症居多,很少出现中、重症,因此暂无必要实行社会化、规模性的防控措施。
3.“未阳”的人率先出现阳性,是否意味着这些人更易感?
“此次感染是‘首阳’的多还是‘二阳’的多,并无确切数据,更多是社交平台上的个人分享和感受。据报道,有些医院门诊的‘二阳’率达到了20%~30%,但只是发病患者中的占比,而不是整个人群中的占比。易感人群是一个相对概念,多是此前未感染过或体内抗体滴度较低的人群。”谭晓东说,研究预测,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期间,全国超82%的人口感染新冠。新冠康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在之后3~6月都对新冠感染有一定防护效果。不过,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免疫力较弱,即使已感染,体内抗体水平也较低,相对更“易感”。孟婕补充道,部分不戴口罩、防护措施减少的人,也相对“易感”。
4.与之前的症状相比,新一波感染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从社交平台看,一些网友称,这波新冠感染后仍出现发热、鼻塞、咳嗽、咽痛、肌肉酸痛等症状,但自觉比第一次症状要轻;也有网友表示,出现反复发热、眩晕、乏力等症状,似乎与上一波感染的情况有所不同,甚至加重。
孟婕表示,如果感染过一次新冠,即使病毒发生变异、体内产生的抗体滴度下降,也有助免疫系统迅速识别病毒并做出防御。所以,理论上讲,“二阳”的症状会比“首阳”轻一些。但是,免疫力差、有基础性疾病人群、老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症状不一定更轻。
谭晓东说:“总体而言,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二阳’症状相对较轻,甚至一些‘首阳’人群的症状也更轻。这符合病毒的流行病学传播规律,即感染越晚,致病率越低。目前,我国未出现因感染大角星而导致重症入院和死亡增加的报道,也没有看到疾病严重程度增加的报道。”
5.“二阳”需要哪些医疗干预?
率先出现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的广东省数据显示,大多数再次感染病例都有症状,但只有少数需要医疗干预,没有发现危重病例。
谭晓东表示,普通轻症患者居家休息即可自愈,必要时对症采取药物干预。但以下几类人群在检出新冠阳性后应尽早就医,以免发展为重症:1.第一次感染新冠时症状较重、恢复期长,甚至至今仍有一定“长新冠”症状的人群,尤其是出现过白肺症状的患者;2.平时基础性疾病较重的人群,如患有心衰、肺气肿、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等;3.再次感染出现明显心慌胸闷、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或低于90%的人群。
孟婕提醒,大众可适当做些常用药储备。针对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等感冒药;如果核酸检测显示CT值较低(即强阳性),说明体内病毒含量较高,可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出现咳嗽等症状时,选择止咳化痰类药物。需注意,药品有保质期限,存储也有一定环境要求,保管不当易变质。因此,大家不必过度囤药,以免长期存放造成浪费,甚至带来健康风险。
6.“二阳”后需要检测和居家隔离吗?
孟婕表示,如果近期出现咳嗽、发热、咽痛等症状,可自行使用新冠抗原检测。若检出阳性,建议自我隔离并居家休息,一方面有利于尽早康复,另一方面也可降低交叉感染风险。近段时间,甲型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情况也有所增多,如果抗原检测结果为阴性,相关症状长时间无法自行缓解,建议到医院及时诊治。
7.是否有必要开展全国第四针新冠疫苗接种?
中国疾控中心周报的一项研究称,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3个月和3~6个月内,对预防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的有效性分别为49%和37.9%。此外,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3个月和3~6个月内,对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的有效性为48.7%~83.2%和25.9%~69%。因此,接种疫苗仍是避免感染、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以及出现“长新冠”症状的有效手段。
目前,美国、英国、以色列、新加坡、丹麦和智利等国均已推行第四针疫苗接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透露,我国将继续加强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4月发布的《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指出,现阶段疫苗接种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目标人群补齐免疫水平差距,目标人群为两类:一是已感染且未完成第一针、第二针的人群,可在感染3个月后接种1剂新冠疫苗;二是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应根据具体时间间隔要求完成接种,包括3~17岁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一针、第二针的人群;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三针的成年人;未感染、感染风险高(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且尚未完成第四针的人群。
8.新冠不再能掀起风浪,是否意味着对它可以不做重点关注?
2020年1月,新冠疫情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3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目前,人群和卫生系统的抵抗力与新冠病毒之间已经取得一个较平衡的状态,但并不意味着新冠疫情结束,也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彻底没有,更不意味着我们对新冠疫情放任不管。
“现在大家普遍对新冠没那么恐慌了,但也要避免过度放松心态,新冠反复感染可能给健康带来的未知危害更不该忽视。”孟婕说,对个人来说,既不必过度紧张,导致新冠影响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又不能放松警惕。无论普通人群,还是高风险人群,都应继续做好日常防护,戴口罩、勤洗手,注意打喷嚏、咳嗽遮挡口鼻,阳后远离人群等,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责任编辑:张蕾)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立即删除。本文作者:小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ehen.com/314373.html
Like (0)
诺如病毒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儿童诺如病毒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Previous
2024年3月6日
奥司他韦的作用与功效(奥司他韦颗粒小儿用法用量)
Next
2024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