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快速止痛的方法(痛风的快速止痛方法有哪些)
一、急性痛风发作有多疼,持续多久?
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增高,在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和组织中,白细胞在吞噬和溶解这些尿酸结晶的过程中,会释放一系列炎性物质,引起关节腔及组织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即痛风急性发作
痛风发作后,伴随着疼痛、水肿症状,数小时出现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好发时间为午夜或清晨等[1]。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标准的疼痛量化表,疼痛等级十二级划分在临床上并不常用,且不属于医学的
疼痛等级
划分方式。
- 目前
公认且较常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对疼痛等级的划分,分成以下五种程度:
0度:
不伴有明显疼痛;
I度:
轻度疼痛,多为间歇性,可以忍受,通常不影响日常生活及休息,可不应用药物进行治疗;
Ⅱ度:
中度疼痛,为持续性疼痛,会影响生活及休息,需应用止痛药物帮助缓解;
Ⅲ度:
重度疼痛,疼痛持续,难以忍受,无法正常生活及休息,必须应用药物才能缓解;
V度:
严重疼痛,疼痛持续,且伴随血压、脉搏等变化。
此外,有时也可通过数字评分的方法进行疼痛程度:
0 分为无痛 10 分为最痛,1一3 分属于轻度疼痛 4一6分属于中度疼痛 7一10分为重度疼痛,相当于女性自然分娩时的痛感。
痛风的疼痛是持续性疼痛
痛风患者在早期时单个关节发病,这时并不算剧烈,疼痛感会<7分,这时医生会给开一些
止痛药
,基本就可以控制住疼痛
对于病情进展较快、病程较长的患者,其疼痛发作较为剧烈,疼痛感会≥7分,痛感与生小孩的痛感相当
有很多患者是多个关节一起红肿热痛,其疼痛程度甚至会达到9、10分。
对很多患者来说,一旦发作便苦不堪言,甚至是“生不如死”。有时患者会出现关节变形、皮肤破溃,应该能想象得到其中的痛苦,而且是长期的痛苦。
有人说人类能感受到的最剧烈的疼痛是伟大的女性生孩子的疼痛,但是这个过程是短暂的。但是痛风患者,尤其是急性痛风患者,如果不及时抗炎之痛的话,疼痛感短则持续一天,长的话有可能持续5~7天。
痛风发作时,在 12~24 h 内关节的疼痛、水肿达到最高值。
在未进行药物治疗的情况下:
疼痛时间短则持续 1~2 天,长则持续 1~3 周,甚至更长时间
关节的水肿短则持续 5~7 天,长则持续 4~5 周,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痛风发作时,及时进行药物治疗的情况下:
痛风造成的关节痛感缓解时间会大大减少,短则数小时,长则数天
关节的水肿的缓解短则需要 2~3 天,长则持续 2~3 周,甚至更长时间
总之,呈现如下趋势:
发作时沉积的尿酸盐晶体越多,关节的痛感、水肿持续的时间越长。
每一次痛风发作时疼痛、水肿的持续时间一般都长于上次痛风发作
本身存在并发症(尤其是伴发关节损伤、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的患者痛风时的关节的痛感、水肿的严重程度也高于无并发症或并发症较轻的痛风患者
毕竟谁也承受不了生一个小孩需要 5~7 天的痛感!!!!!!
二、
急性痛风的特点[1]
1. 起病急骤,多在午夜或清晨发生,疼痛程度12~24小时达到高峰
2. 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
3. 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受累,50%以上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其余为足背、踝关节
4. 病变部位炎症明显,红肿热痛显著,皮温升高,触痛明显
5. 部分严重的患者发作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心悸等。
6. 大多数早期急性关节炎数天或2周内可自行缓解
7. 多数患者伴高尿酸血症,少数患者急性发作时血尿酸不高
8. 发作频率小于1次/年,间歇期没有任何症状
9. 多数患者发病前无先驱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等先兆
10. 常有诱因,多在饮酒、高嘌呤饮食、受寒、劳累、外伤、手术、感染等情况下发作。
三、急性痛风发作如何治疗
《2019年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疗指南》建议[2,3]:
- 急性痛风发作时,若未正在进行降尿酸治疗,先进行急性痛风治疗
- 痛风急性发作完全缓解2~4周后,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
- 正在服用降尿酸药物的痛风急性发作患者 ,不建议停用降尿酸药物,同步进行急性痛风治疗
1. 急性痛风的物理治疗、外用药物治疗
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应嘱咐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采取
局部冰敷(或硫酸镁湿敷)
,这样可以降低温度,缓解红肿和疼痛
- 原因是:
急性痛风的炎症(涵盖疼痛、水肿)一般在 24~48 小时左右达到最高峰,在这个阶段冰敷可以减弱关节炎症强度,而热敷会加强炎症。 在痛风发作的 12 h 以内开始用消炎止痛药物,可以大大降低关节炎症,减弱患者痛感、水肿 在痛风的 12~48 h 以内用药也可以发挥比较强的降低关节炎症的作用,减弱患者痛感、水肿,但是其效果弱于在 12 h 以内开始用药的效果 在痛风发作的 48 小时以后开始用消炎止痛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临床数据显示有些患者完全无效。
此外,外用
扶他林乳胶剂
也有助于减轻局部疼痛。
切记,不可在此时进行按摩和热敷,热敷会扩张血管,加重局部肿胀及疼痛。
对局限于 1~2 个关节的持续痛风发作,为快速有效缓解症状,可关节腔内注射
长效甾体类激素
(如复方倍他米松或
曲安奈德
)。
2. 急性痛风的药物治疗
可用药物有:秋水仙碱、
非甾体抗炎药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其中秋水仙碱的临床应用最广泛,如果秋水仙碱无效,再选择非甾体抗炎药或者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影响药物选择的主要因素:
胃肠道出血风险、心血管事件风险、肾功能不全风险、药物相互作用风险等。
应尽早给予药物控制急性发作,越早(24小时内)治疗效果越佳,超过36小时服用秋水仙碱效果较差——急性炎症早期(24小时内)以嗜中性粒细胞游出为主;急性炎症中期(24~48小时)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秋水仙碱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嗜中性粒细胞在炎症部位的趋化、粘附和吞噬。
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
详细用药原则如下[2,4~7]:
- 普遍优先推荐秋水仙碱,医生们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推荐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4~6]
- 小剂量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急性发作同样有效,
小剂量秋水仙碱比大剂量治疗反应好、更安全 - 对于重度肾功能或肝功能损害的患者,优先推荐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尼美舒利、依托考昔、帕瑞昔布、
双氯芬酸
、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等[4~6] - 对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不耐受、疗效不佳或存在禁忌的患者以及痛风发作累及多关节、大关节、或合并全身症状的患者,推荐糖皮质激素,如
泼尼松
(30~35mg/d)、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4,7] - 对于无法口服药物的患者,也可使用
甲泼尼龙
0.5-2mg/kg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一次[4] - 对于1-2个关节受累且无法口服药物的患者,考虑关节内注射皮质类固醇[4]
-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7、≥2个大关节受累、多关节炎、或一种药物疗效差的患者,推荐药物联用,可用方案有:秋水仙碱+NSAIDs、秋水仙碱+口服激素、关节腔内注射激素+口服激素/NSAIDs/秋水仙碱,不推荐NSAIDs联合全身使用激素。药物用量为:两药均足量或:一种药物足量、另一种药物预防用量[4]
- 上述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急性痛风,或者当患者使用上述药物有禁忌,推荐使用IL-1受体拮抗剂治疗,如卡纳单抗、阿那白滞素等[4,6]
3. 秋水仙碱的原理、用法用量和选择依据
4.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原理、用法用量和选择依据
5. 糖皮质激素的原理、用法用量和选择依据
中到大剂量的短期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
- 心境改变
- 高血糖
- 血压升高
- 液体滞留
但大多数患者可耐受用于治疗急性痛风的糖皮质激素快速减量方案。
应避免频繁或重复地使用糖皮质激素,以限制不良反应。采取恰当的预防性治疗通常可有效避免上述情况。
除了副作用比较大的药物消炎止痛外,还可以采取效果有科学数据论证、也很安全的食疗的方法
研究发现,樱桃、菊花、甘草、粟米草、无花果、苹果、番石榴叶、洋葱、茶、膳食纤维、牡丹皮、菊苣、生姜、姜黄、金线莲、胡椒、黄连等均可以有效预防痛风,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的疼痛、肿胀
参考文献:
- 1. 何青, 刘德平. 高尿酸血症第二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2.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0, 36(1):1-13 3.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3, 029(011):913-920. 4. FitzGerald JD, Dalbeth N, Mikuls T, et al. 2020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Gout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Arthritis Rheumatol. 2021 Mar;73 (3): 413]. Arthritis Rheumatol. 2020;72 (6): 879-895. 5. Uson J, Rodriguez-García SC, Castellanos-Moreira R, et al. 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intra-articular therapies. Ann Rheum Dis. 2021 ;80 (10) :1299 -1305. 6. Qaseem A, Harris RP, Forciea MA, et al. Management of Acute and Recurrent Gout: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n Intern Med. 2017;166(1):58-68. 7. Baillet A, Gossec L, Carmona L, et al. Points to consider for reporting, screening for and preventing selected comorbidities in chronic inflammatory rheumatic diseases in daily practice: a EULAR initiative. Ann Rheum Dis. 2016; 75(6):965-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