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直接失败的原因,是马谡丢失街亭,那么,战败后,作为直接责任人的马谡,其结局是什么呢?为什么一部《三国志》里,马谡却有着三个结局?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另外,作为直接责任人的马谡,是否一定要被诛杀,是否有着其他缓和的余地呢?
(一) 挥泪斩马谡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通过《三国演义》,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也的确符合正史。
因为马谡的确是死了,可是,就是在一本《三国志》里,马谡的结局却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这里的记载是:
“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街亭大败之后,马谡自感羞愧与罪重,没有逃回西县诸葛亮大营,反而是畏罪潜逃了!
而当时的丞相随军长史向朗知道这件事情,没有及时汇报给诸葛亮,诸葛亮很是不满,最终向朗因为此事被免官返回成都,在家赋闲二十余年。
第二个版本是《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这里的记载为:
“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这里的意思是马谡在街亭兵败后,被投入监牢,最终是在牢狱里去世的,诸葛亮为之流泪。
第三个版本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里的记载是
“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意思是说诸葛亮回军汉中以后,杀了马谡来向众人认错,这里面翻译文言文一定要注意的一个字,便是谢,谢在当时的古意是认错、道歉的意思。
这也就是说,诸葛亮不仅自己认罪,还要向众将认错道歉,给他们一个交代。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同一本《三国志》,都是《蜀书》的人物传记,陈寿在记载的时候是因为自己写着写着忘了糊涂了,才导致对于一个季汉重要人物的结局出现了这样的矛盾吗?
陈寿虽然写《三国志》能省则省,可是马谡是一个重要人物,马谡事件在当时也是一件比较轰动的事情,怎么可能出现这么大的讹误呢?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便能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在对于马谡的处置上,陈寿将其交代在了三个人的传记里,诸葛亮、马良(马谡)、向朗,这三个人都是与马谡最终的结局密切相关的。
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儿:
首先,诸葛亮要杀马谡在谢众。
其次,向朗因为和马谡关系不错,对马良马谡相当崇拜,不忍心马谡伏法,因此知情不报。
其三,马谡一开始害怕,畏罪潜逃,可是最终他想起了诸葛亮对自己的栽培,只得返回牢狱。
因此,说起来,这三个版本看上去矛盾,实际上只不过是当时那件事里诸葛亮、向朗、马谡三个人的各自不同的做法而已。
下面,我们把经过在简单的梳理一下,街亭战败后,马谡畏罪潜逃,没有脸面再去见诸葛亮。
丞相长史向朗知道了这件事,由于向朗和马良马谡兄弟关系相当好,出于保护马谡的心理,向朗并没有及时的把这件事告诉诸葛亮。
而诸葛亮违背众人擢拔马谡,马谡却把北伐大好形势断送,岂能不生气,恰巧得知向朗知情不报,更是大怒,因此诸葛亮把向朗免官返回成都。
向朗从此在家赋闲,并且诸葛亮开始缉拿马谡。而马谡在逃亡的过程里,想起了诸葛亮对自己的信任与栽培,觉得自己已经对不起诸葛亮与大汉了。
因此要么自己返回牢狱,要么被抓住,送入了牢狱,如此一来,才应该是当时的真实情况。
而据《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中的记载,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信里写道:
“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那么,马谡如果真的跑了,怎么会有这样的记载?
所以,马谡应该是跑了之后,又回来了,至于马谡是怎么死的的,他三十七岁的年龄不可能是病死的,应该是自己了结了自己。
在这之后,诸葛亮待其遗孤如同己出,规格也丝毫没有改变,而马谡,也是结束了其一生。
其实,在《三国志·蜀书·王平传》里的记载,也能证明,诸葛亮最终下令要诛杀马谡,其记载为:
“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兵。”
这也就是说,在下令诛杀马谡之后,马谡手下的副将两人被杀,一人军权被夺。至此,对于有罪将领的处理,也算是最终完成了。
那么,这一次北伐,有人立功吗?
有,就是王平。因为王平在这次街亭惨败里表现特别突出,诸葛亮也是对其刮目相看,所以王平被拜授为参军,进位为讨寇将军,更是受封为亭侯,一跃成为了军中的中级将领。
而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命,那就是以王平来担任无当飞军的新一任司令员!
无当飞军,前文已经介绍过,是由诸葛亮从南中地区征发的青羌的少数民族士兵组成的季汉的特种部队,擅长山地丛林作战,战斗力异常强悍。
而且武器装备精良,是军中数一数二的劲旅,王平得以统率这支军队,足以说明诸葛亮对他的看重!
(二) 马谡究竟该不该杀
其实,马谡事件的最大一个争议并不是他的结局,而是马谡到底该不该杀,无非就是两种观点,一个是不该杀(且占据上风),一个是该杀。
阴谋论者认为,马谡之所以被杀,实际上是替诸葛亮背了黑锅,因为这件事情本来就是诸葛亮的错误,他要是不任用马谡,怎么会招致街亭惨败?
所以他是街亭惨败北伐无功的第一责任人,追究责任也应该是追究诸葛亮,可是诸葛亮为了平息众怒,推脱责任,杀了马谡来堵住众人的嘴。
因此,马谡是季汉第一背锅侠。
这种说法,未免过于阴谋化,如果说诸葛亮找马谡背锅,大可以是当时情况危急,有一块烫手的山芋需要有人去接。
谁都不愿去的情况下,山芋就会烫到所有人,尤其是主帅诸葛亮,这个时候诸葛亮选出了马谡前去接那一块烫手的山芋,马谡接住了,皆大欢喜。
马谡接不住,不好意思,谁让你接不住的,来啊,拉下去,砍了。
大家明白了吧,这叫做背锅,明知坏事难事还让你去做,这是坑你害你。可是诸葛亮的本意是想坑害是想马谡来背锅吗?
自然不是,诸葛亮是想要培养马谡,是在情势大好的情况下,偏心眼的将一大把好牌交给了马谡,可是谁成想,手拿俩王四个二的马谡愣是让张郃打成了春天!
这到最后,到底该怪谁?马谡死了,就是替诸葛亮背锅吗?
明明是自己没有本事没有把握住,如果真的理解为背锅就是这样的解释,领导交给你一件对你有用的好事容易事。
完成以后前途相当的光明,这也是领导对你真心的培养与照顾,完成了以后,你会感谢领导,可是你也不能把事情搞砸了之后,去埋怨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你吧?这不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吗?
所以,做人还是要厚道的,这也是为什么马谡自己在临死前,觉得自己对不起诸葛亮,以死明志。否则,马谡就不会那样说了,做人也是要有良心的。
那么,马谡到底该不该杀?不该杀认为,在那个年代,没有打了败仗就要诛杀领军将军的事情,赵云不也败了吗,为什么不杀赵云?
如果将军打了败仗,就都杀了,那以后谁还去指挥军队克敌制胜呢?更何况,没有不打败仗的将军,曹操怎么样,军事指挥艺术再怎么高超,一败涂地的时候不也是存在的吗?
对于马谡完全可以让他戴罪立功啊。并且马谡是个人才,不能人才犯了一次错误,就杀了他。
另外季汉的人才本就相对缺少,这玩意可是你杀一个就少一个啊,怎么能轻易地杀掉呢?
尤其是马谡这个人人缘不错,给人的感觉也不错,以至于杀他的时候十万之众,为之流涕,这多好的一个人啊,为什么杀了他呢?
诸葛亮想杀马谡吗?当然不想,他比任何人都喜欢马谡,否则也不会违背刘备的政治遗嘱了,可是,马谡却是不得不杀!
慈不掌兵的道理就是如此,赵云虽然败军,可是败不在赵云。马谡虽也战败,可全是咎由自取。
第一次北伐失利,直接的导致者,便是马谡。
北伐,是整个季汉的国策,是大政方针,是几代人都要遵守的政治方略,是最重要的事情,马谡这一败,直接推迟了北伐胜利的可能,这是多大的罪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此话的确不假,谁都会犯错,也应该有着被原谅的机会,可是你也要看看他犯的过错或者说罪责是什么级别的!
偷窃可以处罚轻一点,以观后效。但是,你杀了人以后,怎么让执法者因为偏爱你,因为你是个人才,就对你网开一面呢?这也太过于耸人听闻了吧?
小错可以纠正,但是人生的大方向、朝政的大方向、军事的大方向,你犯了一个错误,影响的不仅仅是你一个人。
而是整个军队、整个国家,这样的大错,有一次就可能会万劫不复,还希望他有两次吗?怎么能不严肃处理?
诸葛亮以法治军,号令严明,不胜,必须甘当军法!
谁都知道马谡与诸葛亮的关系,如果赦免了马谡,难免会在人们心里形成一种错觉,那就是诸葛亮号称公正,号称法治,可是真的到了自己的头上的时候,什么法治,还不是一嘴空话?
那么诸葛亮的以法治蜀、依法治军的威力就会大打折扣!
另外,有了马谡犯了这么大的罪责都不处死的先例,以后一旦有将军战败,诸葛亮又该如何处理?
战败免责就会成为一种常态,那时候整个季汉的军队还怎么带?谁还会拿军令当回事儿?反正在将军们看来,打了败仗也不会有死罪,怕什么?
临阵脱逃,导致北伐失败,多大的罪过都能免死,还有什么罪过大于这个了?因此,这才是诸葛亮必杀马谡,马谡必死的原因!
依法治国、慈不掌兵最大的抵抗力就是所谓的人情、所谓的通融,同情心可以有,但绝不可以泛滥。
看事须有观点,但务必由表及里,切勿人云亦云。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考量,军事家有军事家的考量,吟诗作画的人的想法,怎么可能与他们的相同?
否则,全部的人民都是政治家与军事家,那岂不是乱了套?
所以,马谡之死虽然可惜,但是马谡必死,这件事,其实,是不应该有争议的。
就这样,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这样结束了,败得很是可惜,但是对于诸葛亮来说,他是绝对不会放弃的!
- 本文分类:知识大全
- 本文标签:无
- 浏览次数:84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4-01-20 09:20:29
- 本文链接:http://www.liekang.com/284221.html
- 上一篇 > 油麦菜怎么炒才好吃还绿?用焯水吗? 厨师长分享妙招,翠绿不出水
- 下一篇 > 什么是监理证?监理员证书是怎么报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