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贲”在现代字典中有四个读音:
bì、bēn、fén、fèn。↓
但是,1900年前的《说文解字》中却只记载了“贲,饰也,从贝卉(芔)声,彼义切”,由此可见,东汉的许慎只知道“贲”读bì。↓
“卉(芔)”,现在只有一个读音是huì,但是许慎在《说文》中却释“贲,从贝卉声,彼义切”,这是明明白白地在告诉我们:“卉(芔)”在东汉时可读作bì。
是不是很有意思?这激发起了我一探究竟的兴趣。
文字学家给出的“卉”的源头是“三屮”。↓
我转变思路,将“卉”拆解成从“十+廾”:
“廾”(gǒng)是“左右双手”之形,而“十”在甲骨文中就是“丨”。↓
让我不禁想起了汉字“关/灷”,其甲骨文就是“双手”握持“丨”。↓
这个甲骨文可以理解为“双手掌舵”,纠偏正向一一“朕”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一朕,正也。↓
这个甲骨文也可以理解为“手持火把/火炬”,引领光明一一“灷”今被释为“火种”。
(个人认为“灷”是讹化的结果)↓
这个甲骨文还可以理解为“双手相合”,比如“双手合十”(合掌),“双手合门”(关门)一一“关(關)”的本义就是“闭”。↓
“关”的上部本是“八”(表意“分”),故“关”表意的是“双手(动作)由分到合”。↓
就是说,在金文时分化为两款:有“八”和无“八”。↓
个人强烈认为,金文中有“八”的演化成了“关/灷”,而没有“八”的就应该演化为“卉”,此时读bì,音义均近同“闭”。↓
而且我发现汉字确实很美,“开”与“关(卉/闭)”有着内在逻辑关联。↓
所以,“卉”应有两个源头:
一是来自“芔”,音huì,与“屮/草”相关;
二是来自“关”,音bì,与“闭”音义近/同。↓
这也就完美地解释了许慎为何说“賁,从貝卉声,彼义切”一一“卉”和“賁”均读bì。
1.“賁”bì,从貝从卉“bì,本义“卉贝”一一即“闭贝”,比如蛤、蚌。因贝壳上有纹路,故引申出“文饰”之义。↓
2.因“卉(闭)贝”之形不仅如“棺材”,也象“隆起之包”,故引申为“隆起、凸起”,此时音fén/fèn,比如“墳”(坟)一一土包之隆起,“愤”一一心绪之突起。
3.关于“賁”通“奔”,此时音bēn,应理解为“芔+鼎”一一芔,六轭之形;鼎,天子(权力)象征一一“天子驾六”即为“贲”bēn,其速如“奔”。↓
4..现代人将“虎贲”读作[hǔ bēn]是值得商榷的,个人认为就应该是[hǔ bì]。“虎贲”据说是很古老的官(军)职,至少在西汉肯定有,所以东汉的许慎不可能只知“贲”bì不知“贲”bēn。
“贲”bì,卉(闭)貝也,内涵是“软体动物闭合贝壳以保护自身”,故“虎贲”bì之“贲”音义近同“弼”,有“保护(护卫)”之意。
- 本文分类:知识大全
- 本文标签:无
- 浏览次数:92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4-01-22 19:56:32
- 本文链接:http://www.liekang.com/284847.html
- 上一篇 > 辰月是几月?老话说“辰月三个兔,农家必定富”啥意思?
- 下一篇 > 如来佛祖是谁,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