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学琴
春期时期,有一个叫伯牙的人,他从小就酷爱音乐,跟随他的老师成连学琴,不到三年,琴艺大长。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几分情感和意境,不能引起听者的共鸣。为了精进伯牙的琴艺,有一天,成连先生要带伯牙去东海寻找老师,让他提点伯牙,伯牙大喜。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充足的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伯牙不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浩瀚的大海、澎湃的涛声、葱郁的山林、不时的鸟鸣都成为了他曲中的景色,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一气呵成,谱写成了一曲《高山流水》。
经过东海的游历,伯牙终于成为了天下最出色的琴师。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知音难寻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船驶到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所表达的已经终于有人懂了!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激动地问打柴人的名字。打柴人说”钟子期”。两人喝起酒来,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伯牙绝弦
伯牙难得知音,迫切地想接他到晋国,共操艺琴。无奈钟子期上有年迈二老高堂,下有兄弟姐妹,无法远离,只好约定来年中秋在集贤村钟家相会。
到了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伯牙便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子期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伯牙一听,跌脚捶胸,痛心疾首。他跟着老者到了子期坟头,把琴搁在拜石上,凄楚地弹奏《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在《列子》和《吕氏春秋》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本处于不同国家,在社会不同阶级的两个人,却在音乐上有着共鸣。两人”知音”的珍贵友谊,打动了世人。后人用”高山流水”一词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就是今天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伯牙绝弦》。
- 本文分类:知识大全
- 本文标签:无
- 浏览次数:71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4-01-24 16:24:13
- 本文链接:http://www.liekang.com/285262.html
- 上一篇 > 石英表和机械表的区别在哪里?
- 下一篇 > 白帝城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