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封建社会迄今,民间对好官的称呼,皆称为清官,也就是俗语说的“青天大老爷”。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敢于为民请命,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直臣廉吏,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被百姓誉之为“阎罗包老”的包拯(包青天)和敢于责备皇帝的海瑞等人,这些出于公心不惜触怒当朝天子和权贵的行为,是有直接丢官杀头危险的。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
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为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著称,留下了名扬后世的《却赠檄文》,康熙称誉其为“天下清官第一”,并先后3次题写匾额褒奖。张伯行自幼即聪敏好学,品德高尚,严以律己。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四十一岁的张伯行补授内阁中书,从此步入仕途。虽然为官比较晚,但张伯行把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行为准则贯彻到底 。为了断绝清代官场上下级之间馈送成风,行贿受贿、贪污腐败之现象。他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张榜于官署、巡抚衙门外:“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这篇包含六个“一”的拒礼檄文,传颂甚广,被收入清代许多文集、笔记,张伯行更因为清廉爱民而为世人所称道。
治理黄河水患,是张伯行走向仕途的起点。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仪封城北的大堤因遭洪水冲垮,张伯行招募民工用口袋装土填堵,并督修黄河南岸二百余里河堤,使蓄泄得宜,漕运畅通。后张伯行因治理黄河有功,授任山东济宁道。当时正值灾荒,他到任后不顾上官斥责立即开仓赈济灾民。并说道:“灾情重大,如不急加赈济,灾民性命不保,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假如因擅动粮谷而问罪官员,恐怕以后官员们都以此为戒,只求自保,不顾百姓性命!”康熙南巡时,赐予张伯行“布泽安流”的匾额以示嘉奖,不久就升其为江苏按察使。他在回答康熙皇帝的褒奖时说过:父亲当年常常训诫我,当以廉洁报效朝廷。若受人一钱,不惟不忠,且是不孝。这种清廉耿介,得罪了不少上司,但康熙皇帝十分赞赏他,说道:“居官极为清廉,最不易得”。
康熙第二次南巡经过江苏时,曾召集训谕地方官,不但亲自保举张伯行,而且当场升他为福建巡抚,并勉励他说:“将来居官好,天下以朕为明君。若贪赃坏法,天下笑朕不识人。”在福建巡抚任内,张伯行赈济灾荒,平抑米价,设置社仓,储备荒年;广设学校,培养人才,同时,又整治属吏,奖廉惩贪,镇压豪强,打击恶吏,一时间官吏士民竞相奉法,社会秩序井然。两年后,张伯行又调任江苏巡抚,在江苏巡抚任上,力革官场歪风旧弊,不惜冒死力查江南乡试舞弊案,有力的惩治了江南的贪官污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张伯行奉旨赴千叟宴,康熙称赞他是:“真能以百姓为心者,天下清官第一”。雍正即位后,升张伯行任礼部尚书,并赐他“礼乐名臣”的匾额。雍正五年(1725年),张伯行去世,终年七十五岁,雍正皇帝赐谥号“清恪”,准其从祀文庙。
- 本文分类:知识大全
- 本文标签:无
- 浏览次数:8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4-01-24 23:28:23
- 本文链接:http://www.liekang.com/285363.html
- 上一篇 > 土豆是哪一类的——种类区分
- 下一篇 > 许愿的高级文案|我举高香敬神明,抵我心中意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