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丰登”中的“五谷”是指哪五类食物?古代农民的日常食物是什么?
唐代大诗人李绅曾写过《悯农·二首》,其中就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诗句。“粟”是谷子的别称将其去壳之后就叫小米。作为古代社会中北方地区,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曾在历史发展中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历史上的农业大国,可谓从立国之始就以农业作为立国之本。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的“刀耕火种”,是目前我国可考最早的农业经营方式。这种农业模式实际上主要以开荒拓地为特色,可以说“刀耕火种”就是我国农业最基本的雏形。
但由于“刀耕火种”的主要特色是“迁移”,。这种农业模式有点类似于,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迁徙”生存方式。所以后世人又将其称为“迁移农业”。之所以出现这种比较独特的农业模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产力过于低下。
通过“刀耕火种”可以明确一件事情,从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人们已经逐渐,脱离了采摘与狩猎等基本生存方式。而是将生存重心逐渐转变为,以原始农业为契机的农业生存模式。至此农业文明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发芽、、结果。
笔者认为“刀耕火种”时代,人们所以依赖的主要农作物中,就已经出现了后世人记载的“五谷”。只不过当时可能还有其他称呼,但从农作物发展角度来看,从“五谷”诞生之后就从未离开过中国人的餐桌。
农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五谷”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曾记载过这样一句话:“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大意为富有四海的君王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民,而粮食才是老百姓的生活根本。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只有粮食极大丰富之后,老百姓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样国家才能更加稳定而一国之君才能高枕无忧。所以笔者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君王、国家、人民、粮食,其实是层层递进互为因果的关系。简单说的就是老百姓吃不饱,就极有可能动摇国本。
1.五种谷物,所指不一
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粮食种类有很多,但是笼统来说基本上都可以用“五谷”代称。所谓“五谷”一般指稻、菽、稷、麦、豆。当然五谷中的每一种谷物具体所指不一,随着时代发展五谷逐渐成为粮食的专属名词。
从农业产生伊始我国古代先民,就已经从劳动实践中获得了种植五谷的技术。由于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所以“五谷”中最开始并没有“稻”。根据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可以得知“麻”才是最原始的五谷成员。
而生长在南方地区的“稻”,应该是在“麻、黍、稷、麦、豆”,之后出现的粮食作物。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北方也开始种稻,并且“稻”最终也跻身于“五谷”之列。但由于这种农作物的习性限制,所以只能在南方大面积播种。
这一点可以从《周礼·天官·疾医》中找到答案:“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这段记载中所说的“五谷实际上,就是郑玄所说的“麻、黍、稷、麦、豆”。
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周朝时期,“稻”并未得到大面积推广,也不曾作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
2.“五谷”之争,源于农业进步
(1)“五谷” 与民生
“五谷”作为古代人餐桌上的重要粮食作物,从开始出现一直到现代社会,可以说一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先秦时期,“五谷”是否丰富直接决定了老百姓的生死,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老百姓靠天吃饭辛勤耕种“五谷”,他们最期盼的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简单的说就是“稻、菽、稷、麦、豆”等农作物产量提升。这样不仅国家有粮可征农民也有果腹之食。
(2)“五谷丰登,社稷安宁”
据《六韬·龙韬·立将》记载:“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
这段记载的大意就是遇到风调雨顺的时节,不仅粮食可以获得大丰收,而且国家也会更加安定。这其实就是“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的重要注解。
但是想要“五谷丰登”需要实现很多综合因素。“食以安为先”其实说的就是,要想让粮食够吃或者说丰收,首先政局就要特别稳定,内部环境也应该特别安宁。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好年成,这样老百姓才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不断耕种庄稼并增产增收。
笔者认为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再加上土地耕种面积有限,以及农民人口数量并未达到预期,所以先秦时期的农业发展并不顺利。
绝大多数情况下粮食储量,都远远不够整个国家的食用量。尤其是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过多,所以大多数老百姓都吃不饱,遇到灾荒之年甚至会是会因食不果腹而饿死者众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五谷”种类及农业发展
1.从“百谷”到“五谷”
《诗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经典诗歌典籍,这部诗歌总集中记录了很多,当时的社会现象与现实生活。上至周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可谓无所不有。《诗经·豳风·七月》中曾写道:“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这句诗歌中所说的“百谷”,其实与后来的“五谷”如出一辙。
除了《诗经》之外《书经》、《论语》等,古代典籍中也仅有“百谷”之说。从“百谷”到“五谷”,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呢?难道先秦时期的农作物种类,要比后世社会中的种类多吗?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自古就有“九州”之说,但如果从实际地理区域来说远远不止“九州”。所以“百谷” 实际上只是一个虚指。大概意思应该与“五谷”类似,因为所谓的“五谷”,也并非只有“稻、菽、稷、麦、豆”等农作物。
但可以明确的是“稻、菽、稷、麦、豆”, 应该是当时社五种比较重要的粮食作物。相比较与其他农作物来说,“五谷”的产量或者说比例应该更高。亦或是当时古代先民们,对“五谷”的食用率比较高。
2.关于“五谷”的记载
关于“五谷”的记述始于汉代,而且多为东汉时期的儒家学者所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谷,百谷之总名。从禾谷声。百谷者,稻粱菽各二十;蔬果助谷各二十也”。从这段记载中可以了解到,“百谷”确实存在过但也未必如此明确。
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就创作了很多与农业有关的书籍。他对“五谷”的看法就比较明确,即“五谷,麻、黍、稷、麦、豆也”;而东汉末年画家、经学家赵歧,则说:“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这说明“五谷”也是虚指而已。
笔者认为如果将两种关于“五谷”的记述融为一体。所谓的“五谷”就会变成“六谷”。即“麻、稻、黍、稷、麦、豆”。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五谷”还是“六谷”,其实对人们食用者来说都没有任何影响。
3.“五谷”
“五谷”中的稻就是现代社会中比较常见的水稻;“菽”则是豆类的总称。《说文解字》记载:“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稷,齌也。五谷之长”,是我国最古老的食用作物之一,粟、高粱、不粘的黍皆为稷。
麦本义为麦子泛指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麻”的种类其实有很多,“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黍”亦称“稷”、“糜子”。古代的“黍”专指黍子。这种农作物的果实可以煮饭,或者酿酒、做糕等。
古代农民餐桌上的“五谷”与肉食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刀耕火种”时期开始,在古代社会中的先民就已经吃上了“五谷”。虽然当时也有南北地域的饮食差异,但是对于“五谷”的认知,也基本上大同小异。只不过被方农民很少能吃到比较珍贵的稻米而已。
而生活在江南鱼米之乡的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对稻米的依赖其实十分强烈。但由于当时道路的产量比较少,所以只能供给王公贵族或者达官贵人食用。这种感觉有点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有机大米”,只有生活在原产地的人民才有机会吃到。
1.五谷乃古人主食
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民或者是普通城邑居民。他们的饮食状态与当时的习俗,以及社会中的粮食、蔬菜,或其他食物种类息息相关。富裕家庭的餐桌上不仅有可以饱餐的粮食,同时还有一些味道鲜美的小菜。笔者猜想芥菜应该是当时的家常菜。
因为在很多先秦的史料中,都不止一次的提到过芥菜。但是芥菜往往都是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实际上当时社会中已经出现了水果,比如,梨、橘、柚、桔、柚、桃等。老百姓家庭基本上都是在盛产时节去野外采摘,只有富贵人家才有钱买水果。
2.五谷熟而民人育
基本上在清朝以前狗肉与猪肉,是当时社会中比较常见的肉类食品。老百姓虽然不能经常吃肉,但是在逢年过节之时也会购买并烹制肉菜。而穷苦人家基本上都以吃饱为主,所以根本不可能出现“挑食”的现象。
笔者认为古代社会中的“五谷”,其实就是所有人得以果腹的主食。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皆以“五谷”为食。
而且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从这句话中可以得知“五谷”,是古代农民耕种出来的粮食,所以肯定会成为他们餐桌上的重要粮食作物。
结 语
“五谷”作为安民、立国之本,从古至今一直都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尤其是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一旦遇到灾年就很容易出现粮食欠收的情况。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之下就很容易出现暴动。所以笔者认为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 本文分类:知识大全
- 本文标签:无
- 浏览次数:97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4-01-26 17:16:35
- 本文链接:http://www.liekang.com/285729.html
- 上一篇 > 地球有几个洲 ?了解地球的七大洲
- 下一篇 > 荀子的名人名言,句句深刻入骨,很多人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