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汉字的童年与中国大地上那些久远的王朝一样,被深深地掩埋在厚厚的黄土之下。
1899年,清朝末年的北京,已是风雨飘摇,这一年的秋天,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便到北京宣武门外的达仁堂去抓中药。在煎药的过程中,其中的一味药材“龙骨”吸引了他的目光。清朝时的国子监就是清朝的太学,“祭酒”实际上是国子监的一个负责人,王懿荣是当时北京最著名的金石学家,于是他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古代文物。
清朝末年的北京
王懿荣
不久,一位山东的名叫范维卿的古董商从河南安阳搜寻了一些“龙骨”,并送到了王懿荣的家里,请他帮忙看看,范维卿也看出了其中的不寻常,便把这些“龙骨”卖给了王懿荣。王懿荣具有这方面的素养,他觉得“龙骨”上的痕迹好像是字,而不仅仅是一般的捣碾药的原料,于是,王懿荣开始大量收购龙骨。
王懿荣翻遍各种史料典籍,终于从《周礼.春官》和《史记.龟策列传》中弄明白了这个问题,这应该是早在秦汉之前的上古文字。
国子监祭酒讲授之所
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刊登在1931年7月出版的《华北日报》副刊上。但有些学者表示质疑,认为这只是小报记者的杜撰。虽然真相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早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前一年,“甲骨文”就告别了被当作中草药而默默消亡的命运,原本六文钱一斤的龙骨顿时身价百倍。
王懿荣买下这批甲骨后,找来自己的好友,《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共同研究。很快,他们就从这些甲骨上读出了中国上古社会许多被湮没已久的秘密。那破解甲骨文的钥匙又是从哪里找到的呢,为什么欧洲人破解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都是无数专家耗费了数百年的光阴才真相大白,而中国人破解甲骨文,只有一两个人仅仅在几天的时间内就初见成效呢。
中药材龙骨
甲骨文拓本
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文化是一直传承没有中断过的,遥不可及的是历史,但中国因为有了朝夕相伴的汉字,所以无论如何回溯,依然能够保持近在眼前般的鲜活,仓颉字,竹简书,禹夏彩陶,殷商甲骨,这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今天,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今兮昨兮,那些在岁月的长河中应运而生的原生古文字,只有汉字能够一帆数千载。
- 本文分类:知识大全
- 本文标签:无
- 浏览次数:66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4-01-28 22:56:28
- 本文链接:http://www.liekang.com/286289.html
- 上一篇 > 大连11种地方特色美食,知道8种,算你厉害…
- 下一篇 > 鱼腩怎么煮才好吃又简单?试试这个新吃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