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夜喜雨》为何而喜?其中的的诗意是什么?

【古典诗词,新鲜解读】

杜甫《春夜喜雨》为何而喜?

丁启阵

杜甫《春夜喜雨》为何而喜?其中的的诗意是什么?

这首诗,大概意思不难理解。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天的一个夜里,成都下了一场绵绵细雨。杜甫心情大好,写了这一首诗,赞扬这场春雨。但认真计较起来,仍有几个问题需要斟酌,讨论。

为何而喜?

虽然诗题中有个“喜”字,但诗句中却没有一个喜的同义词语。可是字里行间,又分明洋溢着欢喜的情绪。浦起龙说:“喜’意都从从罅缝里迸透。”萧涤非说:“全诗不露喜字,但却充满喜意。”(《杜甫诗选注》)《唐诗鉴赏辞典》称这首诗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此条目由霍松林撰写)

我们不禁要问:杜甫为什么如此欢喜呢?

诗中表达出来的欢喜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润物”。“红湿”之花,是春雨润物的一个具体结果。也就是说,因为一场春天的细雨,滋润了草木,锦官城(成都)次日可以看到鲜艳的花朵,杜甫便写了一首充满欢喜的诗歌。

细思之下,有些不合情理。一向忧国忧民的大诗人,胸襟不会这么狭小。农谚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春雨对于春耕、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这首诗中并没有提到春耕和农业。如果说那是久旱、大旱之年,一场春霖解决了严重缺水的问题。那么,人们更需要的是一场瓢泼大雨,而不是绵绵细雨。久旱的土地,细雨只能打湿一层浮土,解决不了问题。

所以,我们有理由猜测:诗人欢喜,另有缘故。

诗人何在?

按照阅读古代诗词的经验,夜雨通常都是诗人在屋宇之类室内或床上听的。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用听雨的不同场所,去表现人生不同阶段的境遇心态。“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听雨的地方,分别是歌楼上、客舟中、寺庙里。

杜甫作这首《春夜喜雨》,因为没有交代,显得难以捉摸。

整首诗,一二句发表感慨,“三四属闻,五六属见”(仇兆鳌《杜诗详注》),七八两句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第二天一场细雨之后的锦官城景物(花卉)情形。一二、三四、七八三联六句诗,都可以猜测诗人是在室内,家里的。但是,五六句不行。王嗣奭《杜臆》说,“野径云俱黑”,令人知道雨不会突然停止;大概因为“江船火明”,临江的小道上,借着火光可见天空大片的黑云。照此说来,诗人应该是从江船灯火处出发,走在江边小道上的,一边漫步一边感受春雨的滋润。

什么在发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猜测,会有不少读者认为这两句诗的主语都是“好雨”。意思是,好雨懂得物候节令,知道在万物生长都离不开它滋润的时候,即春天,纷纷扬扬,慷慨洒下。

但是,王嗣奭认为,当春发生的并非春雨,而是万物。他说:“谓当春乃万物发生之时也,若解作雨发生则陋矣。”他的意思是,那一场春雨之所以是好雨,是因为它知道春天是最合适的季节。这个季节里万物从沉睡中复苏,萌芽,生长,需要有充足的水分。显然,王嗣奭认为,一二句是倒装句法。

王嗣奭把五六句也看作倒装的句法,野径云俱黑,是因为:江船上灯火通明。

不得不说,王嗣奭可以自圆其说。

王嗣奭的讲法有个好处:如果把第二两句的主语理解为春雨,那就等于说:只有春天的降雨才是好雨。这不符合常理。

重字音义

“花重锦官城”,历来学者基本上都解释为花朵(瓣)因为小雨沾湿,较往日沉重。就是说,这个“重”被认为是沉重的“重”。

仇兆鳌引梁简文帝诗:“渎花枝觉重”作佐证,“言经雨红湿,花枝若重也”。

李文炜《杜律通解》:“垂垂而湿,较不雨尤加重焉。”

萧涤非引张谓诗“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为例,得出“实指雨湿而言”的结论。

用今天的话说,“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字,读zhong去声,意思是分量大,轻重的重。

我们知道,“重”字有个同形词,读chong阳平,意思是重复。我认为,“花重锦官城”重的,应该是这个“重”字,重复、重叠、繁多的意思。

这两个字,在中古汉语中并存使用。读zhong去声、分量大意思的“重”字,《广韵》上声肿韵直陇切;读chong阳平、重复意思的“重”字,《广韵》去声锺韵直容切。

把“花重锦官城”中的“重”解读为“重复”的“重”,有个好处:因为雨水的滋润,鲜花争相开放,表现出成都繁花似锦的景象。《唐诗鉴赏辞典》串讲道:“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既有“沉甸甸”,又有“汇成花的海洋”,大概是因为意识到,只把“花重”理解为花朵沉重,诗意并不完整,于是不惜添字解诗,加了“重复”的“重”字。如果只是花朵因雨沾湿显得沉重,也说不上多少美感。

此外,平仄格律上,也讲得通。这首诗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上句本应是“(平)平平仄仄”,但“晓看红湿处”是“仄仄平仄仄”,犯了孤平。下句本该是“(仄)仄仄平平”,而“花重锦官城”,“重”字读chong阳平,是平平仄平平。如果“重”字读zhong去声,则是平仄仄平平,表面上看符合平仄格律。但读chong阳平,可以理解为是对上句的一种拗救。读zhong去声则是“见拗不救”了。至于救法不符合常规的“拗四救三”,大概是杜甫的创格吧。

有无寄托、象征?

不少人只从《春夜喜雨》字面上加以解读,不认为它有什么寄托与象征。但也有前代学者有认为此诗不是简单欢喜春雨。王嗣奭说:“三四用意灵幻,昔人以此为相业,有味其言之也。”即,把春雨润物比喻为理国政事。这说法跨度太大,难以置信。

这里我试着提出一种新的说法:春雨只是一种比喻。《春夜喜雨》不是在歌颂春雨本身,而是歌颂像春雨一样的人。

这样说,我有如下几点佐证:

一是,杜甫咏雨诗曾经有用来打比方作象征的。《秋雨叹三首》之一:“雨中白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申涵光认为,“凉风吹汝二句,说君子处乱世甚危”(仇兆鳌《杜诗详注》引)。仇兆鳌也说“赋中有比”。

二是,《春夜喜雨》一诗作于杜甫一家人初到成都时期,当时当地为官的众亲友向杜甫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予他各种生活上的种种照顾。有送钱的,有提供居所、土地的,有供给果树苗的,有赠送锅碗瓢盘等生活用品的。杜甫对他们心存感激,于是用这首诗传递感激心情。合乎情理。

三是,跟《春夜喜雨》写作时间相近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欢迎母舅崔明府造访草堂。喜悦心情,在现存全部杜诗中显得相当突出,跟《春夜喜雨》的心情类似。杜甫有可能是为了感谢包括崔明府在内曾经切实帮助过他的亲戚和朋友。

四是,如上文第一节所说的,单纯从春雨润物上解读《春夜喜雨》,诗人异乎寻常的欢喜之情难以理解。但如果从比喻帮助过自己的亲友角度讲,就没有问题了。

五是,有人说《春夜喜雨》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认为,与其说是拟人,不如说是暗指人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指的是那些不动声色帮助过杜甫的亲友。

  • 本文分类:知识大全
  • 本文标签:无
  • 浏览次数:87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4-02-04 18:36:19
  • 本文链接:http://www.liekang.com/287582.html
  • 上一篇 > 地税和国税有什么区别
  • 下一篇 > 新手不可错过的干货:冬季钓鱼我们如何选择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立即删除。本文作者:小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ehen.com/438677.html
Like (0)
小稿的头像小稿
Previous 2024年8月12日 下午8:06
Next 2024年8月12日 下午8: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