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金石(英文Lapislazuli,来源于拉丁语),在中国古代称为璆琳、金精、瑾瑜、青黛等。佛教称为吠努离或璧琉璃。化学分子式为(Na,Ca)4-8(AlSi
青金石(英文Lapislazuli,来源于拉丁语),在中国古代称为璆琳、金精、瑾瑜、青黛等。佛教称为吠努离或璧琉璃。化学分子式为(Na,Ca)4-8(AlSiO4)6(SO4,S,Cl)1-2。属等轴晶系。晶体形态呈菱形十二面体,集合体呈致密块状、粒状结构。颜色为深蓝色、紫蓝色、天蓝色、绿蓝色等。青金石在选择上以色泽均匀无裂纹,质地细腻无金星为佳,无白洒金次之,洒金指金星均匀分布如果黄铁矿含量较低,在表面不出现金星也不影响质量。但是如果金星色泽发黑、发暗,或者方解石含量过多在表面形成大面积的白斑,则价值大大降低。
青金石是一种较为罕有的宝石,呈蓝色的青金石古器往往甚为珍贵。在阿富汗的巴达赫尚,发掘青金石的历史已经超过6,000年,而在古埃及前王朝时期遗址亦可发掘到青金石所制的首饰,在高加索梅赫尔格尔的新石器时代葬地,甚至远至毛里塔尼亚亦可找到青金石的珠链青金石在中国古代称为璆琳、金精、瑾瑜、青黛等。拉丁语“Lapislazuli”中的“lapis”有“石头”的意思,而lazuli为中古拉丁语lazulum的所有格,此字源于由阿拉伯语lāzaward,最早可追溯于波斯语中的لاژورد,lāzhvard,该地为出产青金石之地。英语的azure,法语的azur,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azul及意大利语的azzurro是同源词。而“lapislazuli”整个词语的意思就是“Lāzhvard’的石头”。颜料中的群青色,为青金石研成粉末制成。
青金石通常有两种含义
指碱性铝硅酸盐矿物。化学式(Na,Ca)7~8(Al,Si)12(O,S)24[SO4,cl2(OH)2]。其中钠经常部分为钾所置换,硫部分为硫酸根、氯和硒替代。由于对矿物青金石研究目前尚未透彻,所以对其化学式有其他一些不同的写法,例如(NaCa)8(AlSi04)6(SO4,cl,S)2等轴晶系,微透明至不透明。折射率N=1.50,暗蓝、蓝紫、天蓝、浅蓝或绿蓝色。相对密度2.7~2.9,青金石在遇到盐酸时会缓慢释放出硫化氢。解理不发育,断口参差状,条痕呈浅蓝色。在长波紫外光照射下发橙色点光,在短波紫外线照射下发白色荧光。滤色镜下呈淡红色指以青金石矿物为主的岩石。在这种含义下,青金石是一种以青金石矿物为主,同时含有少量的黄铁矿、方解石等杂质的隐晶质集合体。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折射率N=1.502~1.505。
文化意义
《石雅》云“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复金屑散乱,光辉灿烂,若众星丽于天也”。所以中国古代通常用青金石作为上天威严崇高的象征。《拾遗记》卷五载“昔始皇为冢,……以琉璃杂宝为龟鱼。”有人认为这里的“琉璃”就是青金石。但古人辨别宝石,在色不在质,其色相似的,其质虽异,其名仍同。因此秦始皇墓中是否有青金石,还需考古工作者来验证。外国学者赫尔芝认为,中国在公元2世纪(东汉)已有青金石,而章鸿钊在《石雅》中则认为中国三代之初已有。这一争执,也有待于广大考古工作者来解决。据《清会典图考》载“皇帝朝珠杂饰,唯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琥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皇帝朝带,其饰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黄玉,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白玉”。皆借玉色来象征天、地、日、月,其中以天为上。由于青金石玉石“色相如天”,故不论朝珠或朝带,尤受重用。青金石也被阿拉伯国家视为“瑰宝”另外阿富汗也把它当作自己国家的“国石”。
产地有美国、阿富汗、蒙古、缅甸、智利、加拿大、巴基斯坦、印度和安哥拉等国。阿富汗的青金石出产于该国巴达赫尚省的含青金石区,其中以萨雷散格矿床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