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所谓的内陆国,又称陆锁国,指的是没有海岸线的国家,亦即被邻国陆地领土所包围的国家。截止目前,全球共有44个内陆国,其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正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哈萨克斯坦。鲜为人知是,哈萨克斯坦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的一部分,时间长达1000年。那么,哈萨克斯坦是如何脱离中国的?它现在生存状况如何?
哈萨克斯坦行政区划图
哈萨克斯坦位于中亚北部,北邻俄罗斯,东接中国,南界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西濒里海,国土面积约272.5万平方公里,是全球最大的内陆国,人口约1840万,首都为努尔苏丹(原名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国家,境内共生活着140多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约占总人口的65.5%,俄罗斯族约占21.4%,大多数国民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官方语言为哈萨克语和俄语。
哈萨克族的祖先,是先秦时期生活在伊犁河谷和七河流域的乌孙人、康居人及部分塞种人和月氏人,起初接受匈奴的统治,直到汉武帝击败匈奴、开通西域后,才改而向中原王朝称藩。早在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前60年)前,哈萨克斯坦的大部分地区便被纳入中国版图,时间长达700余年,直到唐朝因“安史之乱”失去对它的控制。
安西都护府地图
从8世纪中后期开始,哈萨克斯坦成为大食、吐蕃、突厥、回纥、蒙古等政权竞相争夺和融合的地区,期间一度还建立过强大的哈萨克汗国(1456-1847年,先后臣属于准噶尔汗国和清朝)。1737年,清朝击灭准噶尔汗国,哈萨克汗国的大部分地区由此再度成为中国的领土。然而,清朝对哈萨克斯坦的统治仅维持了百余年时间,便被迫将其割让给沙俄,时在1864年。
十月革命后,哈萨克斯坦一度脱离苏俄统治,成立阿拉什自治共和国(1917-1920年),但很快便被消灭。1920年8月,哈萨克斯坦境内成立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隶属于俄罗斯联邦,5年后改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36年加入苏联,并获得加盟共和国的身份。1991年12月16日,在苏联解体已成既定事实的情况下,哈萨克斯坦才极不情愿地宣布独立,由此成为最后一个脱离苏联而独立的国家。
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作为备受命运眷顾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资源极其丰富,完全具备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就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而论,截至目前,石油储量为128亿吨,天然气1万亿m³,金矿1900吨,煤矿1767亿吨,铜矿3450万吨,铅矿1170万吨,锌矿2570万吨,铝矾土矿4.5亿吨,锰矿6亿吨,铁矿91亿吨,铬矿4亿吨,钨矿200万吨,铀矿150万吨。除上述主要矿产外,镍、钴、铼、铍等资源的储量也相当丰富,堪称坐在“聚宝盆”上的国家。
除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外,哈萨克斯坦还富含农牧业资源,可耕地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由于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灌溉便利,适合大规模的种植粮食和棉花、烟草、葡萄和水果等经济作物,并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哈萨克斯坦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而且还能大量出口到欧美和中国,是亚洲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之一,农业产值占GDP总值的10%左右。除此之外,哈萨克斯坦的渔业资源也相当丰富,年产量超过23万吨。
哈萨克斯坦油田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哈萨克斯坦能够有效地开发、利用好上述资源,如果执政者能够按照常识治国的话,完全有资格步入中等乃至富裕国家的行列,而事实也的确如此。独立之前,哈萨克斯坦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禁锢,加之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贪腐现象严重、政府效能低下等原因,导致当地经济发展举步维艰,民众生活水平提升缓慢。
独立后,哈萨克斯坦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经济改革,分阶段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和私有化,并努力摆脱过度依赖采矿业(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局面,积极实施经济发展多元化策略,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得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呈现国家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双提升”的态势。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哈萨克斯坦2019年人均GDP为9731美元(约合68117元人民币),属于“中等收入偏上”国家。
努尔苏丹街景
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使得哈萨克斯坦政府有足够的资本来加强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虽然哈萨克斯坦依然存在着少量贫困人口、文盲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但民生水平却比独立前取得极大改善。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9年度人类发展指数,哈萨克斯坦在189个国家中排名第50位,比中国高35位,属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对于一个现代化建设不到30年的落后国家而言,堪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