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绪论 马 克 思 主 义 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

(3)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4)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

2.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唯心主义形式叙述)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3.英国古典经济学:17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初。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最主要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些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

(1)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2)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体系,它能正确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做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3)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

2.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在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业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本,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1)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

(3)再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1.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

(1)坚持党的思想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创新

(3)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

3.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

4.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议的重要性

5.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列宁所:“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一句话,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学说。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科学体系。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内在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展开的,科学的理论就应该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即使是科学的理论也会变成不科学的理论。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的总结和概括,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不断开辟认识发展的新道路。

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自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脱离历史的客观进程而存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尽管《共产党宣言》的一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但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种理论上的清醒和自觉,无疑成为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主观原因和自身动力。

马克思主义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不断创新的勃勃生机,就是因为它始终与时代、实践的发展相一致。所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客观上是由时代特点和时代进程决定的,它的创新和发展都具有客观必然性。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简言之,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

2.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3.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近期的具体理想就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2)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4.理想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关注过去、向往未来、构想未来

5.过去、现在、未来这时间的三个向度的关系,展示了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极端重要性。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1.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2)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3)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4)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三、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正确的学习原则和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认真读书,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实用主义的方法,从自己的主观需要出发,把严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割成互不相关的只言片语,然后根据主观需要决定取舍,生搬硬套地强加到实际上面去,这样既违背了科学理论,也歪曲了客观实际。这两种态度和方法,都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防止和反对的。

总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所以,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3.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4.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

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2)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

(3)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4)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①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存在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或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1)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2)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把作为客观实在的人类实践包括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这就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确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现代科学表明,物质具有极为丰富的形态、极为复杂的结构和极为多样的特性。但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世界统一性问题是指世界上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从宏观的天体到微观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万事万物无一不是运动的。这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形而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自然科学证明了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任何领域中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总是想方设法抽掉运动的物质主体,把运动归结为精神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

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二种基本情形:其一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事物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其二是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

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把运动和静止割离开来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都是错误的。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五)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的本原和本质是物质,都是统一于物质的。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2.实践的含义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3.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第一、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在于,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实践的过程也是客观的。

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的能动性是指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适应自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人则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因此,实践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4.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第一,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们运用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劳动实践的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基本面貌。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矛盾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调节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第三、科学实践。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准备性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许多生产中的问题离开科学实验是无法解决的。

(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出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只见联系不见区别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2.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从哲学上讲,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客观世界自身固有的,不是臆想出来强加给事物的。人们既不能“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整合和利用这些联系。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反对在联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联系的普遍性已为人类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实。

3.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1)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避免出现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

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事物、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反对主观联系。并且,“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2)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避免出现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形而上学坚持一点论。

二、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是事物发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和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发展的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从空间上说,矛盾无处不在;从时间上说,矛盾无时不有。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都存在着矛盾;同时,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内,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存在着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客观物质世界矛盾运动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因而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二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个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

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首先,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则是不能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其次,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两者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影响、反作用于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为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用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时,对次要矛盾也不能忽视,也要注意解决。

再次,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的双方而言,又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矛盾内部对立双方的力量总是不平衡的,它们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居支配地位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

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稳衡论”。

④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1)质是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度体现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3)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①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保持不变,量变突破关节点,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

②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界限,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时,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过度的范围。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

(1)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冒险主义、激变论。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亦物质基础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②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辨证的否定

(1)否定基本内容: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2)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事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②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辩证法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法否定观的意义:

①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积极成果。

②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地继承,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原因和结果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助于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有效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

①第一,必然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②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

③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①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

②其次,因为必然性是能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隐藏的必然性。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是明显区别的。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现实性是已经存在的。不要把二者相等同。

(2)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联、不可侵害。另一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①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

②其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从坏处着相,向好处努力。

(四)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

(2)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第二,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形式和内容之间由基本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循环的矛盾运动。

(3)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

①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化的决定。

②其次,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

(4)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和需要创造新形式或利用旧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重视内容,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要反对抹煞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

(五)本质和现象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

(2)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3)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①首先,因为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

②其次,因为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人们必须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自觉地遵守客观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1.规律具有两个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但非本质的联系是不能称之为规律的。规律所反映的关系或联系都是本质的,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和巩固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就必然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自然过程和规律,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定会重复出现。

第四,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和现象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都可以被认识和利用。二者的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可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而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

(1)从起源上说,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从劳动中产生的语言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1)意识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③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以下方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第三,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意识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实现,还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

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真正科学的认识论,实践性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

(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2)社会实践为认识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1.认识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客体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

(2)认识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相互作用关系。

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2)可知论与不可论的对立

(3)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认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①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面。从感年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路必须借助于思维才能实现,即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②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

①第一,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②第二,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1.认识的反复性

2.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①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③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属性

1.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和谬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2.真理的属性:

(1)客观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3)相对性: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进一步扩展;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和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一般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

②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可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本本出发,固守过去的一切,就会落在时代后面。正是因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1)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①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认识,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或证伪另一种认识。一种认识、一种科学假说,一个重大的理论不能贸然直接付诸实践。在付诸实践之前,先要经过逻辑证明对之进行筛选,对被证伪的认识、假设、理论就不必付诸实践,这样可以减少损失。

②承认逻辑证明的作用,并不是说逻辑证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用逻辑证明代替实践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不具有最终性。首先,逻辑证明所依赖的前提是否正常,它自身不能保证,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其次,被逻辑证明证实或证伪了的东西,最终还要靠实践检验,实践才具有最后的权威。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原理及其理论:

①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②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第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一切认识做出检验。

③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第二实践对真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把人的知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使人们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斗争。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认识性认识。

(三)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2.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

①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②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③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是作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①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常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能动地飞跃到实践的过程,即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可以概括为”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群众路线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的内容非常丰富,但也可以概括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者的一致性表现在”从群众中来”就是把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分散的不系统的意见和经验教训集中起来,概括抽象成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指导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并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验证,发展理论,这也是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理论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理论的提出和形成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和”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的表现.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的意义

(1)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3)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等。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是任何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场所,为人类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第二,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一般说来,在提供了比较富足的天然资源或位置比较优越的地理环境中,社会发展就会快些,反之则会慢些。

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包括人口数量、构成、密度、质量、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等因素。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人口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和主体。只有在一定数量的人口基础上才能进行社会的生产。

第二,人口因素对社会经济和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核心、最主要的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简称物质生产或生产方式 。物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是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包括

1.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2.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3.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

1.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任务和超前作用。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有: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表现在: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先进的生主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一)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二)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两部分。

1. 政治上层建 2. 思想上层建筑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它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②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从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2)这两对矛后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异作用。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后的解决,又有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提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社会形态的基本划分法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1.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指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

2.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指依据人的发展状况或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或产品经济社会一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三)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

(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而。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想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第二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第三,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第四,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2)下面从三个方而说明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一致性及其现现实意义

第一,在历史决定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

第二,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们的活动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选择

第三,每一种可能性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人们对具体摸式和途径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五)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但这一过程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一种新制度取代旧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1.阶级就是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2.阶级斗争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起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更替的过程中和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二)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社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

2.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社会改革,作为历史观范畴,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所谓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之中,并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谓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社会改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首先,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情况,这种情况有时甚至还很严重,不改革就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次,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传统所有制的彻底否定,不可能一开始就十分完美,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再次,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获得胜利的,无论是物质条件、精神条件还是制度创新的经验都很欠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会存在许多问题,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问题。最后,世界正处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对峙、竞争的时代,科技发展十分迅速,经济竞争异常激烈,为适应这样的国际形势,世界各国都在改革,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通过改革适应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充分显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讲,改革与革命有相似之处,所以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规定。

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文化的根本特性:创造性,自由性,兼容性。

(二)文化的社会功能

1.信息功能

2.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3.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4.认识功能

(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人性和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从根本上讲,人之所以是人,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1.劳动是人的本质

劳动是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基本标志和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相应的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

(2)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

(3)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是实践

(4)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都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

(一)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坚持英雄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现实的人是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广泛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第二,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第三,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四)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作用表现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五)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

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

(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个人是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每个历史阶段和历史事变中的主要人物,既是历史剧的“剧作者”,又是历史剧的“剧中人”。可以说,“剧作者”与“剧中人”的比喻是对所有历史人物和政治领袖历史地位及作用的最生动的揭示。

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时势造英雄”的历史规律告诉人们: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受社会种种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制约。

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明显地打上了其个人印记,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杰出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家,由于他们在知识、才能、品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往往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比较深刻地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潮流,集中群众智慧,提出新的理论,并组织和领导广大群众为实现特定的历史任务而斗争。因而对历史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但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也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即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方法。

所谓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指要把历史人物置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去认识和评价,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标准去苛求古人。

所谓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要把历史人物放到他所属的阶级中去考察,即要对历史人物的阶级归属做出一般分析,又要通过特定历史阶段的阶级关系对历史人物的特殊性格和特殊表现做出具体的说明。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1)杰出人物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探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任何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时代的需要,他们的作用必然受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的制约。

(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折。

(3)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辩证统一的观点分折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4)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因此,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而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无产阶级领袖也是杰出人物,同其他杰出人物具有共同特点,同时又有区别,起着其他杰出人物不能比拟的伟大作用。

1、他们是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肩负着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埋藏资本主义制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

2、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通晓社会发展规律,能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解放斗争提供理论武器,指明斗争的方向和道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cangchou.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立即删除。本文作者:小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iehen.com/144871.html
(0)
小斋的头像小斋
上一篇 2023年10月28日 下午7:49
下一篇 2023年10月28日

相关推荐

  • 房子阴气重的5个表现(阴气太重的7种化解方法)

    房子阴气重的5个表现 1、阴气重的房屋总是要比周围环境更冷、更凉,就算是夏天,也会感受到丝丝凉意。 2、阴气重的房屋会给人压抑、焦虑、抑郁、害怕等负面的感觉,住一阵子就会感觉精神不…

    2024年3月14日
  • 30首咏柳古诗词,有无限春风,有深深离愁!

    柳在诗词中,代表着离情别意。人们在送别时,会折柳相赠。当春天来临时,柳条抽芽,点点青翠,喻示着春天的到来,而那随风飘荡的柳条,又何尝不是离人的点点思念呢。30首柳的诗词,其中,有美妙的春风,更有深深的离愁别意。《杨柳枝词》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

    投稿 2023年11月14日
  • 伯牙鼓琴(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

    2024年3月5日
  • 怎么挽回感情(怎么挽回感情)

    感情需要修复,而修复感情需要时间。有的人为了挽回感情会花费大量时间,有的人会因为某件事改变对感情的看法,而你就是其中之一。有时候,不恰当和愤怒的情绪会对感情造成难以修复的伤害,所以…

    投稿 2023年12月9日
  • ysl银管色号推荐,ysl银管色号推荐

      ysl银管色号推荐,ysl银管色号推荐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使用YSL圣罗兰的口红,我们都知道现在市面上的口红经常会推出新款或者新的色号,那么下面就由5号网的小编来为大家介绍2017ysl圣罗兰银色唇釉试色,橘红色口红适合什么肤色?的。  关于ysl银管色号推荐,ysl银管色号推荐…

    投稿 2023年11月24日
  • 湖南高考分数线2023年公布(含本科、专科、特控线)

    湖南高考分数线2023年公布(含本科、专科、特控线)对于2023年考生来说,应该很关注本省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以便为后期的志愿做重要参考。那么2023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本期将整理湖南2023年高考分数线一览表,包含2023年湖南本科、专科、特招分数线,并附上2023湖南一分一段表,供同学们查阅…

    投稿 2023年12月4日
  • 好玩的养成类游戏排行榜手游大全 2024热门的养成类手游推荐

    这一期,小编将会为您带来好玩的养成类游戏排行榜手游,不管您是想要与精灵们一起战斗,还是想要在二次元的世界里与美丽的少女们一起战斗,又或者是在古老的传奇大陆上建功立业,都可以在这里找…

    2024年4月8日
  • 拔智齿牙多少钱(拔智齿多少钱一颗2022价格表)

    拔智齿牙多少钱(拔智齿多少钱一颗2022价格表) 转 自:荔枝美 想要拔除智齿,却不知道拔智齿多少钱一颗?我给你们列出来了阻生智齿、正位智齿、上颌智齿、下颌智齿拔除的2022价格表…

    2023年12月9日
  • 维生素C服用有六忌,不可以和鸡蛋/牛奶/猪肝同吃影响效果优质

      孕妇以及肾脏疾病患者是不建议服用维生素C的,在服用维生素C之前,要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服用,而在服用中,也要注意维生素C服用有六忌,它有食物禁忌和药物禁忌,不能和一些食物以及药物一…

    2024年2月23日
  • 如何在聊天窗口内展示好友的更新摘要【띲띪띺띧⣼】

    在使用QQ软件进行聊天时,有时候我们希望能够直观地看到好友的最新更新摘要,方便及时了解好友动态。下面将介绍具体的操作方法来设置在聊天窗口内展示好友的更新摘要。 打开QQ软件主菜单 …

    投稿 2024年4月1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