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唐山最早和延续时间最长的繁华闹市,小山曾经在北京、天津以及东北三省的商界和文艺界都有着很深的影响。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小山曾与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南京夫子庙、济南的大观园齐名;直至五六十年代,这里仍是唐山的商贸、餐饮和文化娱乐中心。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出关入关,必站唐山,不到小山,枉来唐山。此说法既包含商贸往来于关里关外的商贾在唐山小山“试买卖”,更源自于小山文化娱乐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艺人在小山演出若不能得到唐山观众的认可,则很难出关入关闯荡演艺市场。
图为1950年,袁阔成(左)、段起会(中)、孙呈海(右)弟兄三人在小山的照相馆用“汽车道具”合影留念。拍摄于万顺书场“曲艺史话说唐山 图文资料展”图文展板。 记者 刘大民 摄
评剧起源于唐山
扬名小山“永盛茶园”
“永盛茶园”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4月22日),由南厂的包工头王永富在小山西端路南兴建。因王永富的儿子王凤亭喜欢听蹦蹦戏(平腔梆子戏),就把成兆才的庆春班接进了“永盛茶园”。成兆才对蹦蹦戏进行了大胆改革,吸收了河北梆子、昆剧、京剧、皮影等艺术营养,大胆改革创新,重点培养了月明珠、金开芳、张乐宾、张贵学等青年艺术骨干,并启用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为平腔梆子戏主角,创造了新剧种“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成兆才赶写出剧本《花为媒》《独占花魁》《活捉王魁》《王少安赶船》《雪玉冰霜》《德孝双全》等20多个新剧目,并都在“永盛茶园”首演成功。
“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当时简称“平剧”。 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名称相同。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
1914年成兆才改庆春班为永盛合班,从此成兆才的戏班在“永盛茶园”扎下根。评剧名优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刘翠霞、花玉兰、芙蓉花、王金香等来园演出,演出剧目大多为成兆才所编写,同时也吸引了全国许多著名剧团和著名演员来唐献艺。由此评剧开始被全国的报业追捧,并奠定了评剧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之一,有“中国第二大剧”之美名。从“永盛茶园”成长起来的评剧第一、第二、三代名演员更是蜚声全国。所以戏剧界公认小山永盛茶园为评剧的诞生地,评剧的摇篮。
图为唐山收藏家周同年在展示收藏的评剧台词本。 记者 刘大民 摄
“当时为了满足开滦矿工、机车厂工人、商贩和市民的文化生活,小山地区先后兴建有20多家,闲暇之时,大家听评剧、唱评剧、学评剧成为的那个年代最时髦的景象。”唐山收藏家周同年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明月珠等人评剧台词本,自豪地说道,“评剧在小山‘永盛茶园’扬名后,唐山乃至全国成立了很多评剧团社,评剧演员也越来越多,但成名的演员都以在小山‘永盛茶园’演出为荣。”
名家小山荟萃
成就辉煌艺术人生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的评书也像他的名字一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1950年,还只是青年评书演员的袁阔成在小山“合义书馆”演出评书,有幸结识唐山评书老艺人段荣华(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段少舫之父)。袁阔成看到段荣华的评书表演细腻感人,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便向段荣华请教评书表演技法以提升自己的表演。在说新书方面袁阔成深得段荣华倾力相助。后来袁阔成先生成为解放后曲艺界带头说新唱新的旗帜,形成自己的风格——说表并重、形神兼备、绘声绘色、以形传神,终成一代评书大家,得到“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美名。
无独有偶,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李派快板书创始人李润杰亦是与唐山小山艺人学艺,终成一代快板书表演大师的。李润杰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4岁时在天津学徒,18岁被日本汉奸骗到东北矿山做华工。后逃出矿山,在花子店学会唱数来宝,从此开始了半乞半艺的流浪生活。
李润杰在天津行艺之时,被表演评书的唐山评书名家段荣华的评书“扣子”所吸引,更被段荣华的评书表演所折服,便拜求段荣华传授。段荣华看李润杰人品挺好,口齿伶俐,长得也精神,便首开山门,纳为大弟子传授评书表演,自此李润杰跟随师父段荣华学艺。学艺成功的李润杰曾在唐山的小山及天津、沈阳等地作艺。1949年天津解放后,李润杰即自编小段,配合解放宣传。抗美援朝期间曾私人义演募款捐献飞机大炮,并为北方广大灾民募捐寒衣,获西北文化部颁发的进步艺人奖状。1952年赴抗美援朝前线演出。1953年李润杰参加天津广播曲艺团,对数来宝的演唱形式、表演技巧和评书进行融合,使改革后的曲艺形式更有表现力,更能够体现现实生活,曾被命名为快板,同年该曲艺形式正式定名为快板书。
拍摄于赵以松《手绘老唐山》一书,图为小山街景。 记者 刘大民 摄
上个世纪50年代的唐山小山可以说是一个曲艺码头,小山更是拥有众多书馆、茶舍以及聚集着众多江湖卖艺人的热闹场所,各个书馆都是场场爆满。著名评书、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段少舫,在那个时候虽然只有十七八岁,但已经是唐山家喻户晓的名角儿。段少舫8岁随父亲段荣华在小山学艺,14岁拜师西河名家肖庆文学唱西河大鼓,在书场,她是替补,没弹弦的她去弹,演员不舒服了她帮垫场,有时表演评书,有时说唱西河大鼓,这些替补的工作使得段少舫弹、唱、演、说样样精通,也为她成就一代评书大家奠定了基础。成了名的段少舫逐步走上创作道路,多年来创作并演出的主要书目有《呼延庆出世》《红色战士》《明英烈》《地道战》《地下尖兵》等,编演了《刘英俊》《贺相魁》等10余部英模事迹书目。因1976年唐山大地震致伤,不能上台演出,但创作并未终止,根据《明英烈》改编了74万字的《朱元璋演义》于1985年出版,后大众文艺出版社于1998年再版,更名为《洪武大帝》。
剧场戏园书馆林立
和唐山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
唐山的“小山”,原是突出于平地的一个土丘,因形似小山而得名。小山的兴起与开平矿务局的兴建发展息息相关。清光绪三年(1877年),为开采小山北邻乔头屯的煤,清政府便建局凿井。1881年出煤后,为运煤至天津,便建成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于是唐山车站便成为货物集散之地,商旅骤然增多,加之车站附近建成街道,装卸、存放货物的货场顿感狭窄,这样,车站南邻的小山一带的空旷之地,便成为了有利地段。自此,小商小贩在这里支棚搭屋卖货,艺人或进戏园书馆、或进堂会、或明地、或串巷卖艺,房产主在这里抢占地皮建房出租,各类商贾云集于此投资兴业,于是小书店、小饭馆、小旅馆、小戏园等与日俱增。在小山最繁盛时期,曾有20余家戏院、茶楼和17家书馆、5家电影院。
拍摄于赵以松《手绘老唐山》一书,图为著名评书、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段少舫在小山“万顺书场”表演西河大鼓。 记者 刘大民 摄
小山的文化演艺事业蓬勃发展、商业繁盛,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唐山以煤矿产业工人为主的观众的消费能力促成的。艺人在戏园、书馆、甚至明地演出都是靠小笸箩打赏敛钱决定收入,而当时的煤矿产业工人都有固定且颇丰的收入,为人豪爽,又乐于欣赏,很少有不往笸箩里放钱的,使得艺人在小山演出能够挣得一家人的生活费用。由此可见,小山在那个时期就成为中国戏曲、曲艺胜地,是有着足够的成长沃土的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cangchou.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