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不仅是一家团圆的节日,更是中国本土情人节之一。北宋欧阳修的《生查(zhā)子·元夕》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的就是古代元宵节情侣约会的情景。
什么?
元宵节在古时竟是情人节?
不错!
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之处。
关于元宵节,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元宵节也是古时情人节
古时,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外出活动,只有过节时才能结伴出游。不少未婚男女借着出游赏花灯,为自己物色心上人,因此元宵节也成就了无数良缘美眷。传统戏曲里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赏花灯时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都是例证。
不仅如此,不少诗篇也借元宵抒发着爱慕之情。如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哇!好美好感人!”
盗贼可名正言顺偷菜
古时元宵节有“放偷”的习俗。辽金时期是严禁偷盗的,一经查获,除依法论罪,还得按所偷东西的价值数倍赔偿。但当时的元宵节却被称为“放偷节”,这天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偷窃,官府不禁止,也不逮捕。
“放偷节”里,“偷”得最多的是人家菜园子里面的青菜,所谓“偷青”。除了偷菜,人们还会偷灯。送灯或偷灯以祝愿生子的习俗很早就有,《岁时广记》引《本草》称,宋时人认为正月十五的灯盏可以使人生子,若夫妇共同去别人家把灯偷来,放置床下,当月可怀孕。
“原来“偷”还有这么“充分”的理由~”
元宵节为什么要张灯结彩
唐代的很多节日习俗都和佛教有关,元宵节燃灯就是这样。
在《药师经》里,燃灯能够驱邪和祈福,另外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有佛舍利在空中放光,时间正好对应了中国的正月十五。随着这些经典在唐代的流行,正月十五元宵节放花、燃灯的习俗也就在唐代传播开来了。
我们今天说的“火树银花”,正是当时燃灯的实际描绘。当时的花灯叫“灯轮”、“灯树”,是一轮一轮的灯盏,越往上越窄,有点类似缠绕了彩灯的圣诞树,所以叫“火树银花”。
“古人的智慧和浪漫,
丝毫不逊色于现在呢。”
元宵节还是中国的“万圣节”
很多人认为化装舞会是西方的东西,其实不然。南北朝时期,元宵节最热衷的就是“化装晚会”,就是戴上面具闹元宵。
《隋书·柳彧传》记载: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
大概意思就是,正月十五之夜,大街小巷都是人,大家聚在一起游戏玩耍。敲锣打鼓,响声震天,火把、蜡烛照亮大地。人人戴着野兽面具,男扮女装,歌伎戏子、杂耍子弟,奇形怪状。
看过《大明宫词》的都知道,太平公主和薛绍第一次见面就在元宵节的街市上。当时薛绍带着昆仑奴的面具,面具摘下来那一刻,公主的少女心瞬间被收获。
从前的元宵节更像是中国的“狂欢节”。但不知是何原因,后来“化装歌舞”消失了,观灯、猜谜等更流行,元宵节也少了许多疯狂。
“好想穿越回古时,
亲身感受一下当时的氛围。”
元宵和汤圆是一种食物吗
元宵和汤圆并不是同一种食物,元宵是馅料和糯米粉滚出来的,汤圆是像包饺子那样包出来的。
做元宵,首先需将馅和好,将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然后再过水,继续放回笸箩内滚,反复几次,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才算大功告成。
做汤圆,有点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
“这个元宵节,
自己动手滚元宵、包汤圆,
感受节日气氛吧~”
良辰美景,花好月圆时
春光已至,愿来日可期
祝大家
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