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湿疹,在临床上也称为婴儿期特异性皮炎,中医称为“奶癣”,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炎症,为婴儿时期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多始发于2-3月大的婴儿,常表现为患儿两侧面颊出现对称性红斑、丘疹、皮疱疹、水疱、渗液或浸润、肥厚等特征。该病无传染性,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由于病变在表皮,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一、病 因
病因比较复杂,与多种内外因素有关,有时很难明确具体的病因。
1.内在因素
如婴儿机体免疫功能失衡或免疫缺陷、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
2.外在因素
◆ 饮食:如摄入牛奶、鱼、虾、鸡蛋等致敏因素。
◆ 机械性摩擦:如唾液和溢乳经常刺激,也是本病的诱因。
◆ 护理不当:如过多使用较强的碱性肥皂也可引起本病。
◆ 其他:某些外在因素,如紫外线、寒冷、湿热等物理因素,接触丝织品或人造纤维,外用药物,以及皮肤细菌感染等均可引起湿疹。
二、临床表现
起病大多在生后1-3个月,6个月后逐渐减轻,1岁半后大多数患儿自愈。一部分患儿延至幼儿或儿童期。
病情轻重不一,皮疹多见于头面部,逐渐蔓延至颈部、肩部、躯干、四肢。皮损呈多形性,初起时为红斑或红丘疹,随者病情进展可逐渐增多,出现丘疱疹、小水泡、糜烂、结痂等,时好时坏,反复发作。有奇痒,患儿夜间哭闹,躁动不安。可因搔抓而继发感染,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极少数患儿可发生全身感染。
三、临床分型
1.脂溢型:多见于1-3个月婴儿,患儿前额、颊部和眉间皮肤潮红,被覆黄色油腻性鳞屑,头顶可有较厚的黄色液痂。
2.渗出型:多见于3-6个月婴儿,尤其是肥胖的婴儿。患儿双侧面颊可见对称性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间有小水疱和红斑,底部水肿,片状糜烂,有黄色浆液渗出。
3.干燥型:多见于6个月-1岁婴儿。皮损表现为丘疹、红肿、硬性糠皮样鳞屑及结痂,常见于面部、躯干和四肢伸侧面。
四、诊断依据
根据发病年龄、皮疹表现,多在满月后开始发病,好发于头面部,但躯干亦可受累,急性期的多形性皮疹,易有渗出液,瘙痒剧烈,反复发作及慢性期的浸润、肥厚等特征,不难诊断。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性表现,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增加。
五、治 疗
目前没有能够完全治愈患儿湿疹的手段。治疗上主要以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为目标。对于大部分患儿,主要采取外用药物的治疗,而对于症状严重的患儿,需配合口服药物系统治疗。
Ⅰ.局部治疗:是治疗婴儿湿疹的主要手段,应根据湿疹分期选用恰当药物治疗。
-
急性期以红肿、丘疹为主,无渗出时,建议使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或凝胶;
-
有大量渗出时应选1%-3%硼酸溶液、0.1%呋喃西林溶液冷湿敷,湿敷后可用氧化锌油剂,有感染时外用1%氯霉素氧化锌油;
-
亚急性期可选用1%-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外洗,搽涂氧化锌糊剂、糖皮质激素乳膏。
-
慢性期皮损可选用非激素软膏与糖皮质激素软膏配合交替使用。
Ⅱ.全身治疗:
-
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口服。
-
全身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有效控制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应用后有依赖性和不良反应,故应酌情应用。泛发急性湿疹其他疗法效果不佳者,可短期应用,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抗生素:对伴有广泛感染、发热、白细胞增多患儿,可选择抗生素治疗。
Ⅲ.物理疗法:对慢性顽固性湿疹可用紫外线照射疗法。
Ⅳ.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湿疹的病因为小儿先天脾胃虚弱,脾虚则运化水湿不利,水湿浸淫成疮。中医内治法治疗婴儿湿疹可健脾除湿、解毒止痒、养血润肤。中医外治法外治法则依据皮损状况,辨证用药,药物透皮吸收,药效直达病所。
婴儿湿疹会导致剧烈瘙痒,引起婴儿哭闹不止和睡眠不安,难免造成父母的心急难安。如出现以下一些情况应及时就医:
-
患儿持续哭闹、无法入睡或进食,或出现发热者;
-
患儿皮疹范围大,如出现大片红斑、较多渗液等;
-
患儿持续搔抓患处导致症状加重等。
六、预防及护理
1.饮食调理:
-
找到并避免过敏原。如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应改为氨基酸配方奶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
-
尽量采用母乳喂养,通常牛奶容易引起湿疹,极个别者也可由母乳引起。(母乳喂养者,母亲不宜食辛辣、燥热、鱼腥、牛羊肉等发物)
-
添加辅食时,应由少到多,逐渐添加,使孩子慢慢适应,也便于家长观察是何种食物引起过敏。(患儿忌添加虾、蝎、鱼等易过敏食物)
2.患儿应每天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但水温不能过高,尽量少用化学洗浴用品,忌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痂皮较厚者,宜先用消毒麻油湿润,再擦掉痂皮,切勿硬性剥除。
3.尽量避免搔抓和摩擦:衣着宜宽松,不宜太厚,穿棉质衣物,避免接触毛织、化纤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