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学历史非常悠久,几千来,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爱情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两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亲自编订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诗经》的开篇《关雎》就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爱情画面,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使许多没有读过《诗经》的人,也能信口拈来。这首《关雎》是人们今天所能想到的最早的爱情诗了吧!
在此后的许多朝代,都产生了无数歌颂爱情的诗篇,“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我们从唐诗中领略了爱情的坚贞,“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我们从宋词中感受了爱情的凄美。这些优美的诗篇如涓涓细流,似化雨春风,让中华民族无论经历什么都不放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让不同时代的人们保持着对纯真爱情的感受力。
八百多年前的金代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一位少年诗人在赴并州参加科举考试途中,听一个捕雁者说,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也从空中一头栽倒地上殉情而死。年轻的诗人被震撼了,他从捕雁者手里买下了这对死去的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堆土修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取名“雁丘”,并为这对痴情的大雁写了一首词。或许是殉情而死的大雁对年轻诗人触动太深,以至于多年后他还对这个事情念念不忘,把原先写的词依据摸鱼儿词牌的曲调进行了修改,这就是后来许多人喜欢的著名的《摸鱼儿▪雁丘词》。
我也很喜欢这首词,在此,我愿意重温全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谁能想到,当年写这首词的人竟然只有十五岁(虚岁十六),而且日后他成为了那个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他就是元好问。
元好问的祖先据说是北魏皇室拓跋氏后裔,具有鲜卑族血统,金代金章宗明昌元年即公元1190年,元好问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士大夫家庭,其祖父曾任柔服丞,丞是古代的一个官职,地位仅次于县令,其父元德明多次参加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元好问兄弟三人,他是老三,他的叔父元格没有儿子,因此在元好问出生七个月时便过继给元格。
元好问的叔父元格任县令,家境不错,从小就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而元好问也自幼聪慧,七岁便能写诗,被周围的人称为“神童”。因为叔父元格的关系,元好问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路择赏识,路择喜欢他的俊爽聪明,教他为文之道。后又师从陵川人郝晋卿,郝晋卿乃饱学之士,且为人正直,博读经史。天资聪颖,加之名师指点,元好问的学识远超同龄人。
金代采取科举取士的制度,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几乎是读书人唯一的途径,按照正常的轨迹,元好问应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但是,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朝、蒙古国(后来的元代)兴衰交替之际,金朝原先的附属蒙古随着势力扩大迅速崛起,开始了对金朝的连年征伐,在社会大动荡大战乱的背景下,元好问的人生注定不会是一片坦途。
金章宗泰和五年即1205年的秋天,踌躇满志的十五岁少年元好问第一次到并州参加府试,途中遇到了前文所说的捕雁者,看到了殉情而死的大雁,身心受到很大触动,有感而发,写了这首《摸鱼儿▪雁丘词》。词中,元好问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围绕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恋情悲歌,是我国古代歌颂忠贞爱情的佳作。
但元好问的第一次科考却以失败告终,三年后,他再一次到长安参加府试,又未中。二十一岁时,元好问返回故里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在离祠堂几十里外的定襄遗山继续读书,“遗山先生”的名号由此而来。
虽然前两次的科考失败让元好问感觉非常失落,但他在此之前一直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甚或痛苦并没有什么切身感受。
元好问的人生转折是从二十二岁开始的,也就是他经历两次科考回到老家太原秀容后。这一年,蒙古大军突袭秀容,屠城十万余人,元好问的哥哥丧生,为避兵乱,举家迁往河南福昌,后转徙登封。之后的十余年间,国家在生死存亡中挣扎,元好问备尝了人生的痛苦和艰辛,先后参加了几次科考,最后都无功而返,他的情绪非常低沉。
不过,参加了这么多次科考尽管没有金榜题名,可也并非一无所获,因为到汴京应试,元好问得以与朝中权要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人结识交好,不仅学问上受到这些高人指教,诗文大为进步,而且也为以后的仕途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元好问的人生在他三十四岁时有了一些转机,这一年,他得到赵秉文举荐,以宏词科登第,正式被任为国史院编修,在汴京开始了清苦的史官生涯。但不久,他就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辞官回到河南登封家中闲居。在家闲居期间,元好问撰写了一部重要的著作《杜诗学》,内容包括杜甫传志、年谱以及唐以来评论杜诗的言论,是研究杜甫的珍贵文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家闲居的时间不长,元好问再次被举荐,先后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在南阳县令任上,他成绩斐然,声誉很高,不久,元好问赴汴京任尚书省令史,官至翰林知制诰,主要任务是为皇帝起草诏令。
但这样的日子太短了,1233年,蒙古军队攻陷汴京,金哀宗出逃,原金国西面大元帅崔立献城请降,自封郑王,还大言不惭地说是为了让人民免于生灵涂炭的好事,强迫元好问等人为自己树碑立传,并叫人磨掉当年宋徽宗所立《甘露碑》上给金朝征服者写的庆功碑文,刻上为他歌功颂德的文字。
元好问认为崔立的所作所为是可耻的叛国投敌行为,虽不愿为他撰写碑文,但又恐遭其陷害,于是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找到当时并未为官的刘祁书写,他负责把把关,这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成了让他后悔一生的事情,也因此为后人所诟病,认为他没有气节。
在强权和武力面前,文化人要想活下去,做点更有意义的事,只能委曲求全,但舆论却常常把脏水无情地泼向他们,这无形中淡化了挟持者和施暴者的罪恶。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随大批被俘官员被押往山东聊城看管了两年,这期间,他痛心金朝的沦亡,为了以诗存史,他不顾自己处境艰难,呕心沥血编辑金国已故君臣、文人雅士的诗词,最后合称《中州集》。元好问用“中州”二字来给自己编纂的诗词集命名,蕴含缅怀故国和以金国为正统的深意。
几年后,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倾慕元好问的诗文名气,极力举荐他出仕为官,但此时的元好问已心灰意冷,无意再仕。其实,在蒙古军队攻破汴京之后,元好问就曾不顾自己安危,利用自己的名望,向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多位中原文士,请其对他们予以保护和任用,足见他的爱才惜才之心是多么强烈。
五十岁以后,元好问回乡隐居,交友游历,潜心编纂著述。期间,他还觐见了后来成为元朝建立者的忽必烈,希望忽必烈能够重视儒学,任用儒士治国。作为一个文人,元好问尽力了。
公元1257年,元好问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命运多舛,一生经历可谓坎坷,他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些诗多在金朝灭亡之前写成,记录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变迁、世事沧桑、以及人民悲苦,许多学者因为他的诗具有诗史的意义,而把他和唐代大诗人杜甫放在同等的位置上。
清代著名文学家赵翼曾为元好问的《元遗山集》写过一首《题元遗山集》: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的这首诗,我认为是对元好问最中肯而公正的评价,既说出了他在文化和历史方面的价值,又客观评说了他的为人处世。社会动荡,山河破碎,引发诗人优思,造就旷世诗作,真乃”国家不幸诗家幸”乎?
我们一般的文学爱好者,或者很多普通人,如果说对元好问还多少有一些了解,那多半来自他的词。元好问是写词的高手,为我们留下了三百多首词,是金代作品最多的词人。元好问的词,艺术上以苏轼、辛弃疾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两种风格,代表了当时北方文坛的最高水平。
在元好问所有的词作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这首《摸鱼儿▪雁丘词》了,而许多喜欢武侠小说的朋友,一定会记得《神雕侠侣》里为情所困的李莫愁经常引用词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或许许多武侠迷正是由于看了小说里李莫愁常说的这句话而对原词产生了兴趣,在这一点上,金庸先生是有很大贡献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kuojiu.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