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地区在古时,海口北岸是一片沼泽地带,原为滨海退淤之地。海口南岸是一个小的渔村名大沽,故海口称大沽口。大约一千年前,塘沽地区是一片汪洋,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唐宋时代现在的塘沽地区东北九十里的宁河县芦台至塘沽西五十里的泥沽一带,是渤海的海岸线。唐朝末年,芦台称“海口镇”。宋朝时期,泥沽称“泥沽海口”。芦台西南和泥沽东南都是海。公元一零四八年以后,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海河入海口和渤海湾的海岸线,便从泥沽附近东迁到塘沽地区的大沽口一带。塘沽地区形成陆地的时间,约在元朝据今七百余年。那时塘沽已是滨海低地,并出现的贝壳堤,但仍是水网密布,有些地方芦苇丛生,已始有人烟了。贝壳堤当地人民一般称为“岭子”。迄今仍有遗址,后来岭子上有人居住,并以岭命名,如今大沽南面三十多里远的渔村叫“高沙岭”。
早年大沽地区是苦海沿边,相传大沽最早的名字叫“花儿寨”,最早的居民住在草头沽。那是一片荒凉的盐碱地,生长些芦苇和杂草,仅有两三户人家,用芦苇草泥盖起小土房。最初因无生路,多靠要饭活命,所以这花儿寨的花字是指要饭的叫花子。大沽的名称据说和山东有关,古时的山东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难民到处流浪,山东半岛上有条河叫“大沽河”,经常泛滥成灾,居民因难忍饥荒,外出逃生来到“花儿寨”,在附近找块地方搭棚住下,为了生活,四处找寻生路,习惯称是大沽河人,这样大沽的名字就叫起来了。如今仍有些居民的祖先是大沽河人。大沽有了居民后,外地的灾民和劳苦的人民,陆续到达此地,有些出关的难民也转道于此安家。或是织网捕鱼,或是“煮海为盐”,促使当地的渔盐业发展起来。随后,临近各地的劳动人民,便来大沽谋生,人口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村落。这就是塘沽的最早雏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cangchou.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