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过年过节,到别人家做客时,款待我们的主人便称之为”东道主”。然而不少朋友觉得:为何款待宾客的主人叫做东道主,而不是西道主或者北道主?其实这个答案的问题,早在高中时期的课本就有所解答。或许不清楚东道主含义的朋友,可能对于语文这门学科并不是太感兴趣。那么东道主这个词汇背后,有怎样的历史典故呢?
相信大家在高一,都学过这样篇课文,名字叫做《烛之武退秦师》。这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而东道主词汇的由来,与这篇课文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相传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与晋文公,二人商议联合向东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早些年,曾经对晋文公所提出的联合不感兴趣。作为老牌大国的晋国,丢了面子必然要出马收拾郑国。
可是晋文公害怕,秦国在他们攻打郑国期间背后捅刀。所以晋文公多次力劝,让秦穆公与他一起攻打,土地肥沃,家财万贯的郑国。当时郑国如临大敌,毕竟春秋五霸其中的两个超级大国,联合要来攻打自己,稍有不慎郑国或许会立刻灭亡。此时郑国大夫烛之武来到秦国大营,希望通过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劝说秦穆公就此罢兵。烛之武所给出的理由特别简单,郑国大夫对秦穆公说:即使秦国和晋国将郑国吞并,然而秦国距离郑国太过遥远。秦穆公远道而来,至多分点金银财宝,但是对于国家最重要的领土,这些秦穆公很难得到便宜的。换言之,这次秦晋两国攻打郑国,得利最大的应该是晋文公。
烛之武最后晓以利弊劝说秦穆公:如果大秦这次不退兵,假设秦国攻打郑国。即使战争胜利,晋国万一来个回马枪,那么秦穆公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将会荡然无存。如果秦国停止攻打郑国,那么郑国并作为东方的主人,每次大秦的使者来到东方,郑国必将提供食宿鞍马及支持。这样的话,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秦穆公杀伐果断,他被烛之武这番话说动了,很快便退兵。
作为东方各国之一的郑国,便以东道主的身份,多次设宴款待秦国派来的使者;所以《烛之武退秦师》,便是东道主这个词汇的由来。上古时期,尤其是周朝还未完全崩塌之际,各个国家之间虽然也虚以委蛇,企图相互吞并。然而彼此之间,还稍稍保有信任,或者说遵循上古时期的周朝礼制。郑国答应秦国,此后会款待他们远道而来的使者。秦穆公遵守诺言很快便退兵,不与晋国攻打郑国。凭借烛之武这副三寸不烂之舌,郑国便得以转危为安,甚至他们还拉拢了秦穆公这样一位强大的盟友。
所以东道主的身份,其实是代表身处东方的郑国。东道主这个词汇,已经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过明确的出现。这篇文章出自《左传》,其真实性应该能得到保障。有的时候再大的问题,只需要冷静通过合理的应对,便可迎刃而解。郑国遭遇秦国和晋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夹击,依旧能够得以自保。这不仅是烛之武临危不乱,同时还与郑国国王郑伯知人善用有关。秦国和晋国,本就不是铁板一块。
风云诡谲的春秋时期,这些超级大国各自心怀鬼胎。作为东道主郑国,用些蝇头小利,便可轻松让秦国退兵。秦国也并非是大傻子,受了欺骗。毕竟正如烛之武所说那般,万一郑国被彻底攻陷,秦国确实得不到太多的便宜。反而有可能会被晋文公调转马头,反戈一击,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cangchou.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