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家庭的宝宝降生后,全家人都会沉浸在喜悦之中。而喜悦之余,宝妈的任务也随之变得繁重起来,喂奶、洗澡、哄睡、换尿布、洗衣服……其中最累人、最为关键的就是喂奶。
说起喂奶,先来说说新手妈妈晓敏的经历:晓敏的宝宝出生快1个月了。前几天,晓敏在给宝宝喂奶时,发现另一侧乳房涨奶严重。于是,晓敏喂完奶,并把宝宝安顿好之后,就去换衣服了。结果,晓敏回来后竟发现宝宝吐了一大滩奶在身上,吓得晓敏措手不及。
宝宝吐奶的场景,相信在大多数家庭中都曾上演过。宝宝一人吐奶,全家便“如临大敌”。或许,在我们普遍的认知中,“吐”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因为不管“吐”出的是什么,都意味着可能是消化系统出了问题。不过,能导致宝宝吐奶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宝宝为什么总是吐奶?
首先,吐奶分生理性吐奶和病理性吐奶两种。
对于1岁以下的宝宝来说,吐奶与其生理性结构有很大关系。因为新生宝宝的胃尚未发育完善,基本是呈水平状的。而新生宝宝胃上面的贲门较为松驰,关闭不紧,下面幽门处的肌肉又较为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让宝宝吃进去的奶“破门而出”,发生胃食道返流,从而吐奶。
此外,当宝宝大口吃奶或吃奶过急时,也会夹带进去不少空气。而吃进去的奶在空气的作用下会增加胃部压力,从而使奶液“逆流而上”,致使宝宝吐奶。
另外,还有一些宝妈因“爱宝心切”,总怕宝宝吃不饱,营养不良,就频繁地“追喂”。可是,新生宝宝的胃容积是有限的。奶喂得过于“勤”,不仅会增加宝宝胃部的压力,发生胃部惯性抽搐;还会使其胃部因不能及时消化大量的奶液而“往上冲”。于是,就出现了吐奶的情况。
需要提及的是,如上所述的宝宝吐奶问题都属于“生理性吐奶”。如果宝宝的吐奶次数较为频繁,且吐奶量较多,或呈喷射状吐奶,或除了吐奶之外还伴随有其他异常的症状,则预示宝宝可能是因为某些疾病而引起的吐奶,这属于“病理性吐奶”。
例如,宝宝在吐奶的同时,还出现腹胀、腹泻、发热等不适表现,应尽早就医。而食道闭锁、肠梗阻、肠套叠、肠道闭锁等疾病也可使新生宝宝出现吐奶的表现。比如:患有食道闭锁的孩子,因其食管上、下段不相连接,唾液不能下咽,从而出现“吃奶即吐”的表现。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能忽视。
虽然宝宝发生“生理性吐奶”很常见,但把刚吃下去的奶,又原封不动地吐出来,多少也会给宝宝带来或大或小的“伤害”。
吐奶对宝宝的“伤害”,你了解多少?
大家都知道,新生宝宝经常吐奶不好。那吐奶究竟会对宝宝造成哪些伤害呢?这点可能一部分宝妈还不是很清楚,或者对吐奶会造成的一些潜在影响也是一知半解。其实,吐奶除了会危及宝宝的肠胃健康之外,还会对其免疫力的形成造成严重影响。
从生理性原因来看,如果宝宝经常吐奶,就代表宝宝没有规律地、持续性地为身体补充营养,容易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其机体的免疫力,容易患病。
从心理性原因来看,宝宝如果经常吐奶,还会对其心情造成影响!对于新生宝宝来说,吃饱饭、睡好觉是他每天保证最佳状态的前提条件,而这种状态一旦被打乱,宝宝就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心情也一定是糟糕透顶。
所以,在了解吐奶对宝宝的“伤害”之后,宝妈们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重视宝宝吐奶的行为表现,尽量不要让“吐奶事件”时常发生。
宝宝吐奶莫慌张,有效预防是关键
针对孩子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吐奶问题,是有预防办法的,下面我们就一一来了解一下:
无论宝宝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我们都应该尽量抱起宝宝来喂养。在喂奶时,让宝宝的头略高于臀部,身体呈现约45°的倾斜状态。这种喂养姿势有利于奶液顺势流入宝宝的胃里,从而避免因宝宝胃肠道发育不完善而引发的吐奶问题。
针对宝宝因吃奶过急,胃部吸入过多空气而导致的吐奶,我们可以采用为其拍嗝的方法让宝宝把“吃”进去的空气排出来。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宝宝吐奶,还能缓解和预防宝宝发生肠胀气等不适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拍嗝方式有如下两种:
趴式拍嗝法:先让宝宝趴在妈妈的腿上,使其头部略微高于胸部。然后妈妈用一只手稳稳托住宝宝的头部,用另一只手轻轻拍宝宝的背部即可。
竖抱拍嗝法:先用手托住宝宝的颈部,将宝宝竖直抱起,并让宝宝的头部一侧紧贴在妈妈的肩膀上。接着,妈妈手握空掌,轻轻叩击宝宝的背部即可。如果此时宝宝胃里有空气,就会随着妈妈手掌叩击的震动,将空气嗝打出来。
如果宝宝是因为喂奶次数过多或喂奶量过大而引起吐奶,那宝妈应适当减少喂奶的次数(一般间隔3个小时喂一次奶比较合理),以免宝宝因一次吃得太多,冲破“阀门”而吐奶。同时,在每次喂奶拍嗝后,让宝宝侧卧一段时间,也有利于减轻吐奶的情况。
这里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宝宝在侧卧时,家长一定要从旁看护。以免因喂奶量较多,引起宝宝胃部非正常收缩,发生奶液逆流所致的呛奶、窒息等不良事件。
提到呛奶,很多宝妈并不十分清楚它和吐奶有什么区别。呛奶可不是小事,它是每个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跨越的一道“坎儿”。对新手妈妈来说,搞清楚呛奶是什么是十分必要的。
延伸阅读:“呛奶”和“吐奶”有何不同?
“呛奶”和“吐奶”在表现和诱因上有所不同,呛奶是由于宝宝在吸奶时,奶汁由食道逆流到咽喉部,误入气道所致。与“吐奶”相比,“呛奶”对宝宝来说更加危险,轻者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重者可能会使宝宝因大脑缺氧而发生猝死。
“呛奶”也分轻重,家长该如何判断?如果宝宝发生“呛奶”后只是脸色通红,但哭声洪亮,且中气十足,那说明宝宝的呼吸道基本是通畅的,没有什么大碍。
如果发生“呛奶”后,宝宝的哭声时断时续,又比较微弱,那就要立刻用手掐宝宝的脚底板来刺激其大声哭喊。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宝宝通过用力哭喊,利用其肺部的气体将奶液冲出气道,最终恢复呼吸道通畅。
如果“呛奶”后,宝宝面部转红的时间较长,或面部出现青紫色时,应在宝宝发出哭声后,立即赶往医院就诊,以确定其有无发生吸入性肺炎、支气管炎等病征。
如果发生“呛奶”后,宝宝长时间不能自主呼吸,且脸色发暗时,表示其吸入物可能已经进入气管,存在窒息的可能。此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就医。
若宝宝发生严重“呛奶”,家长该采取何种措施急救呢?
面临这种“要命”的问题,很多家长可能会在第一时间抱起宝宝拍背。但是,这种“惯性反应”并不正确。因为孩子呛奶时被竖着抱起,不但不利于其将奶液咳出,还会使奶液通过气管呛到肺部,引发吸入性肺炎、气管堵塞,严重时还会发生窒息而危及生命。
正确的做法是:让其俯卧在大人膝盖上,将其上身前倾45~60度。然后用力拍打其背部4~5次,使其能顺利咳出气管内的奶液。如果仍无效,可马上用手捏宝宝的脚底板,使其因疼痛而发生哭喊,进而达到吸氧入肺的目的。
在进行上述紧急处理后,若宝宝“呛奶”的状况有所缓解,家长还可以用纱布缠绕手指,伸入宝宝口腔,直至其咽部,以清除溢出的奶汁,避免宝宝吸气时再次将吐出的奶汁吸入气管。
在宝宝恢复呼吸顺畅后,尽量让宝宝再用力哭一下,同时仔细观察宝宝的吸氧及吐气动作是否存在异常。如果宝宝存在声音变调、吸气困难、胸部凹陷等现象,还需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检查。
文章最后
宝宝从出生到慢慢长大本来就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事情,吐奶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宝爸宝妈们放松心情,释放压力,根据自己家宝宝的特点,做到科学育儿,合理饮食,就能扫清许多育儿路上不必要的障碍。只有父母通过正确的方式护理好宝宝,宝宝才会更安全、健康地成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cangchou.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