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铁索桥的意义 ,在我国古代建桥史上有何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跨越急流险滩的河流中建造大跨径桥梁,多采用绳索悬吊梁板的悬桥或悬索桥。如果论悬桥的历史,中国古代悬桥建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人村濑佐太美曾说:“现代斜拉桥结构型式,是古代藤桥的发展,藤桥可称为原始的斜拉桥。”我国的藤桥就是一种悬桥,早在盛唐时代,已经应用于道路交通。一、悬桥的起源…

中国古代跨越急流险滩的河流中建造大跨径桥梁,多采用绳索悬吊梁板的悬桥或悬索桥。如果论悬桥的历史,中国古代悬桥建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人村濑佐太美曾说:“现代斜拉桥结构型式,是古代藤桥的发展,藤桥可称为原始的斜拉桥。”我国的藤桥就是一种悬桥,早在盛唐时代,已经应用于道路交通。

一、悬桥的起源和发展

在原始社会,较狭窄的山路涧河谷两岸天然生长着的藤蔓植物互相交织在一起、猿猴等动物可以在上面爬行过河,启发了人类利用腾索过河的想法,这就是这就是人类发明悬桥的起源。

在中国古代,悬桥经历了由竹索桥到铁索桥的长期发展过程,无论在结构或造型方面,都给后来索桥的发展开创了最早的示例。

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索桥,是公元前250年的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今四川省修建的第一座行人“笮桥”(所谓“笮”,是用竹篾编成的一种绳索),就是竹索悬桥。到了汉魏时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65年),在西域道路上的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修建的索桥,则称为“絙桥”。《水经注》记载:

“罽宾之境,有盘石之嶝,峡尺余,行者骑步相持,絙桥相引”

即指此。所谓“絙”,是用竹子编成的粗索,有较强的拉力。到了东晋时期(公元317年——420年),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建有笮桥,名“夷里桥”,而同时通往西藏高原地区的道路上,开始有了藤桥,一直到唐代,在唐蕃古道上还有藤桥。

由于四川、云南和贵州盛产竹,故唐代在这些地方的山区河流上修建竹索桥较多,一般文献上又称为“绳桥”。如茂州(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汶川(今汶川)西北三里的汶江(今岷江)上架有宽6尺(合今1.76米)、长10步(合今14.7米)的绳桥。“篾笮四条,以葛藤纬络,布板其上,虽从风摇动,而牢固有余”

《蜀中广记》一书对于修建绳桥的方法有所叙述:

“绳桥之法,先立两木于水中作为桥柱,架梁于上,以竹为須,乃密布竹于梁,系于两岸,或以大竹落盛石系绳于上,又以竹为绳,夹岸以木为机,绳缓则转机收之”

在距今1000多年以前的唐代,对于修建索桥有如此巧妙的构思,可以说是古代索桥技术的一大进步。

二、元明清三代对藤桥的应用及发展

到了明清两代,西南各地山区江河激流上仍建有各种式样的藤桥。据史載,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云南腾冲东北的龙川江上架有藤桥,东川府的牛栏江(今云南昭通西南)上也架有藤桥,证明古代藤桥在西南各地应用较为普遍。

至于古代铁索桥的修建始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陕西省褒城县马道驿北的樊河铁索桥,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建立的桥碑上对此有所记载。有记载的,还有唐代在今云南中甸县西北金沙江上修建的铁索桥,它是唐代由云南通往吐蕃地区(今西藏)的要道。至明代,桥已不存,仅留下了“穴石锢铁”的遗址。如果以公元前50年计算,则中国铁索桥的历史要比欧州在公元1741年始建的铁链吊桥约早1800年。

到了元、明、清时代,铁索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吉州志》载:元代末年(公元1368年),曾在今山西省吉县西70里的壶口石峡修建了一座铁索桥。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在今云南省澜沧江上修建的霁虹桥,经过考证,认为这是中国古代保存至今年代最久的铁索桥。这座桥位于今云南省保山县水寨和永平县杉阳交界处,全长113.4米,宽3米,跨度57.3米。

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2年——1722年)曾加以重修。此外,四川龙安府平武县(今四川省平武县)的永济铁索桥,也是明代修建的。另外,还有山西大同铁索桥等。清康熙年间修建的四川泸定铁索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铁索桥。

三、泸定桥的实用价值及历史意义

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于第二年竣工通行,至今已有280余年的历史。据《御制泸定桥碑记》称:在未建成铁索桥之前,

“舟楫行人援索悬渡,险莫甚焉”

由此可知建桥前的交通情况。铁索桥位于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东西两岸峭壁耸峙,河水湍急。自建桥以来,为四川省汉源至康定的必经交通要道。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至此,与防守桥头的驻军激战,胜利地通过了泸定桥,更给这座古代名桥增添了光辉的革命历史足迹。

泸定桥全长300余尺,约合今100余米,桥面宽3米,距枯水位高14.5米,由13根铁链和横、纵木板组成,所有铁索均固于东西两岸上的石砌桥台中,桥台上建有护桥桥亭没有中间吊索,是泸定桥的最大技术特征。全桥承重铁链条9根,两侧扶索各2根,每根铁链条长39.1丈多(合今127.45米),平均由890个扁铁环组成。13根铁链条共有11571个扁铁环,每个环长17~20厘米,外径9厘米,内径3厘米,制作相当精细,大多数环上刻有铁工代号,以示制作者的责任。

从锚固铁索的方法来论,不仅体现了当时建造者的精细构思,而且是现代吊桥锚固方法的启蒙。根据文献和1934年12月修理该桥的实际调查,其锚固技术是先将铁索的一端固定在河西岸桥台上,然后牵引铁索过河,再固定于东岸的桥台上。东西两岸桥台背后有埋设铁索的地龙坑道,坑内埋有长达4米、直径20厘米的“困龙”,并有直径14——20厘米的铁制地龙桩。东台为7根,西台为8根,埋设深度约7米其周围用灰浆砌块石固结,所以来自桥台的压重足以承受铁索的巨大拉力。经过长达200多年的使用,证实了这种锚固铁索技术的稳定性完全符合现代吊桥钢索的错固原理。

在地处偏远的四川山区,任何建筑工程都是相当困难的。建桥工人对于远运木材和铁索等材料还有制造安装工程所付出的巨大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建桥技术之高,更体现了古代桥工的聪明才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cangchou.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立即删除。本文作者:小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ehen.com/162541.html
Like (0)
小斋的头像小斋
Previous 2023年11月14日
Next 2023年11月1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