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 50 年代中国军队配发的绑腿
这是一张上世纪 50 年代冬捕的照片,注意右侧拿筐人打着低腰绑腿
故事片《大决战·平津战役》剧照,傅作义所部奉 命向解放军移交防务,双方士兵均打着绑腿
说起绑腿,很多人的印象可能仅仅来自影视作品中的士兵形象。实际上,绑腿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军用品,在民间也有广泛的应用。
也许有人会说,绑腿不就是两条绑在小腿上的布条子嘛,有什么可说的?其实不然,过去,这两条布条的作用可大了。
在交通运输业不发达的时代,普通人出行乘不起车马,交通基本靠走,大部分时间恐怕还要负重赶路,要么背包裹,要么挑担子,在“背负系统”这个名词诞生之前,不论是拎是背是扛还是挑,负重赶路都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如果再考虑到路况很差,距离很长等原因,一天走下来双腿就会酸痛不已,第二天走路都费劲。原因很简单,血液下积到腿部,肌肉中的乳酸增加而已。走平地还好,如果走的是山路,这种酸痛会更厉害。
古人有智慧,他们在长期劳动中发现,如果用布条绑紧小腿,可以有效减轻腿部酸痛,有助于长距离步行,所以在冷兵器时代绑腿就已经出现。除了能有效减轻腿部酸痛外,绑腿还能防止腿部被灌木虫蛇伤害,对经常步行出门的人来说,腿脚上的轻微作用也是很耽误事儿的,士兵腿脚出了毛病,可能会因此送命。
所以绑腿这东西是步兵的宝贝,也是下层人民的一种劳保用品。因为这个关系,直到二战时期,世界各国的军队还普遍打绑腿。不过,欧美国家的军队因为机械化、摩托化程度高一些,对绑腿的重视程度不及亚洲军队。
绑腿没有固定的规格,最长的可达两米,宽度则和成年人的手掌宽度差不多,两侧锁边,其中一端的两角折叠出一个剑尖般的形状,再缝上一根窄带子,打完绑腿后可以系紧。材质则多由棉布或帆布制成,绸缎和后来才出现的化纤面料都不行,因为太光滑容易脱落。
打绑腿要讲究方法,因为人的小腿粗细不一致,一直贴着腿缠绕的打法并不可行。绑腿的打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打法是人字形打法,即从脚踝打起,缠绕一圈左右即将绑腿斜着折一下,使其贴着小腿继续向上缠绕,最后在膝盖下系紧。打绑腿的时候要站着打,不能坐着打,为的是求得最合适的松紧度,打松了,走着走着就会脱落,打紧了,又影响血液循环产生更严重的酸痛,所以打绑腿在军队里是有经验的老兵才能掌握好的技术活儿。比较讲究的人会打两副绑腿,第一副打在小腿下部,另一副包住整个小腿,看上去小腿上下粗细几乎一致,很是美观。
对士兵来讲,绑腿还兼作绷带、绳子使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搭配木棍制作简易担架,这就不用细说了。
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由于美军大量使用燃烧弹,打了绑腿之后一旦裤子起火骤然间脱不下来,志愿军不再打绑腿。此后随着徒步步兵被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取代,绑腿最后一次亮相是80年代中期发生在祖国南疆的一场阵地战上,此后便彻底退出了中国军队。
但是,绑腿在民间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对从前的东北人来说,冬季的严寒迫使人们不得不穿上厚厚的棉衣裤,彼时的布料缺乏弹性,棉裤做瘦了穿不上,还影响保暖,穿肥了冷空气又顺着裤筒钻进来。于是不少人便靠打绑腿来解决问题,只不过他们的绑腿打得比较矮,多半只包住脚踝以上的一部分而已。90年代还有不少农村老人冬天系“腿带子”,便是这习惯的孑遗。
至于居住在长白山区的人,冬天更离不开绑腿。山里雪大,老人们常说“大雪插裆深”。要是没有绑腿,出门不多远雪就得灌进鞋里,小腿部分也少不了进雪,所以打绑腿就成了必须。后来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再也用不着冬天进山打柴打猎,绑腿慢慢就没人用了。现在,60岁往上的农民中有不少人都曾经打过绑腿。
最后一批使用绑腿的人要数林业工人。在林业企业以采伐为主的年代,冬天进山伐木,人人都少不了绑腿。绑腿是作为劳保用品配发给一线工人的。如今,国有林场的任务纷纷由采伐转为养护,绑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绑腿这个曾经十分重要而又不起眼的东西,现在只能在博物馆里面寻找自己的位置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cangchou.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