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诗人们的个人简历中,我们会发现,这些诗人的性格、才华、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同今天的我们一样不尽相同。也因为这些不同,决定了他们各自不一样的人生。
对于他们,我们会有不同的评价,比如李白,我们会觉得他豪迈飘逸,杜甫呢,更多时候留给我们的是忧国忧民的印象。而苏东坡,除了吃货形象外,乐观豁达就是他的标签。
然而也有一些人,凭借与众不同的特点被人们所熟识,接下来,我们将走近两位我们熟悉的诗人,看着这两个人的个人简历是何曾的相似。
而在品读完他们流传至今的诗词后,我们会发出同样的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两个生长于完全不同年代的人,命运却如此的相似:那么丑,这么美。
温钟馗VS贺鬼头
这两个名字一听就不是那么舒服,是长成什么样子才会留下这样的称呼?
古代长得漂亮帅气的人不少,但是因为长得丑出名的还真的不多。
根据史料记载,温庭筠就曾因为长得丑被赶出科举考场,也有人说,把他的画像挂在墙上可以避邪,无法想象,这是丑到什么程度。至于贺铸,既然排名不分先后,那他的颜值也可想而知,身材高大威猛;眉眼锋利,脸还是铁青色的,恩,确实长得有点对不起观众了。
且不说在封建制度等级森严的唐宋,就算是换在今天,长成这个样子,对于一些外貌协会的人来说,也是很难接受的吧。
命运有时候真的很让人无奈,既然给了两人这样的卓越的才华和细腻的心思,又何必让他们长得这样一言难尽(至少给一副中规中矩的皮囊也是好的呀)。我们熟悉的陆游、杜甫、苏轼虽然不算很帅,但至少比较亲民啊。
温、贺两人不仅外貌一样丑,连出身和职业生涯也有诸多相似之处。温庭筠的祖上曾为宰相,而贺铸更是出身贵族,可惜的是,这样的出身,并未给二人的考试和工作之路带来多少的好处。
更漏子VS鹧鸪天
两个人长得这么丑,又一直在考场徘徊,我们不禁想,难不成这是两个学渣——NO。绝不。既然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他们两个人各自的代表作——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
今天看来,这两首诗词绝对都是上层佳作,从字面上看,更漏子的词境似乎更缠绵悱恻,词意也更加凄美。三更时分的细雨凄厉地敲打着窗外的梧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缠缠绵绵的细雨中缠绕了谁人的思念?
温庭筠大概不会知道,在自己离世不久后,有一个生在于北宋名曰李清照的才女,也曾写下相似的诗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有人从晚上等到天亮,有人却从白天等到了黄昏。
再看贺铸的这首《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虽然没有温庭筠的《更漏子·红炉香》的意境那么绮丽。可是,就是这样看着很平实的字眼却打动了不少人,直到现在,人们对于这首《鹧鸪天》的评价丝毫不比《更漏子》逊色。
相比于温庭筠笔下的闺中少妇的忧愁,贺铸所写的平凡夫妻之间的日常更让人倍感亲近吧。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一树梧桐,一窗细雨,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出色的才情。
名人的情感故事总是别人最好的谈资,也许我们对贺铸家的这位赵夫人并不熟悉,但是因为这一首《鹧鸪天》,似是让我们走近了他们之间真实的情感故事,开头一句“何事同来不同归”已让人深感物是人非的遗憾。谁复挑灯夜补衣,本该是多么温馨的一个画面。
后来,人们把这一首词和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并成为悼亡词双绝。
至于温庭筠的情感生活,相比贺铸而言,会更复杂一些吧。这期间被人们所流传的是他和鱼玄机师生之间的故事。作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另外三人是李冶、刘采春、薛涛),鱼玄机的才情可想而知。
《唐才子传》中关于她的描述:“性聪慧,好读书,尤工韵调,情致繁缛。”可惜的是最终却留下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叹息。
两颗考场的沧海遗珠
小时读书的时候,每次学到温庭筠的诗词,老师总喜欢拿来作为重点篇目来讲解,一首短短的诗词,总是会花很长的时间为我们讲述。
从《望江南》到《商山早行》,成了多少人对温庭筠最初的印象。特别是那一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几乎是逢考必出。它大概也是出卷老师的最爱吧。
温庭筠自己大概也不会想到,自己写的词,在自己远离人世后,会被广为传颂,曾经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便是出自温庭筠之笔。
按这样的情况,依照正常剧情,温庭筠应该在考试中一举中第然后大鹏展翅,可是,温庭筠的人生剧情却不是这样写的。温庭筠确实有才,也确实成功通过地方考试,获得乡贡资格。可是当来到长安,在京兆府进行了诗赋的预试,顺利晋级后准备考进士时,温庭筠便屡屡碰壁,怎么考也通过不了。
唐代的考试和今天不同,不是说我们临场考试,考得好就行,还要有王公贵戚或者有一定声望的师尊推荐,温庭筠的问题出现在了这里。考试的内容对温庭筠问题不大,但是他依旧有他的毛病,爱喝酒,做起事情来随心所欲,全凭自己的喜恶,他的身上太多的流言蜚语,不管这些事是真是假,但终究影响了这场比赛最终的结局。
把该得罪的和不该得罪的人都给得罪了,这等于是把自己的晋级的门给上了锁了。有人说他放荡不羁,有人说他有才无德,总之,论才情,温庭筠的名字在当时是叫得响的,但到头来,科举这扇大门一直就没有为他而开。
贺铸虽然有侠客胸怀,奈何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生活的一地鸡毛。在他还未考中进士时,便做了武职,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加上贺铸本身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的性格特点,有时候为人处世情商不高,一直得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
等到四十岁左右的时候,才在苏轼等人的推荐下转了文职,但也是一些不那么重要的职位,当然相比武职来说,已经可以了。多少的日子里,贺铸都是在基层工作,拿着基层的薪水。才华满满的一个人却无可施展,仕途坎坷。他的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不仅让我们感到可惜、可悲、可叹。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这句诗词,恐怕对于古代不少诗人来说都是合适的,贺铸自然也不例外。
他们的考试之路屡屡不得志,跟自己的行为举止有关,也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科举是古代大部分文人入仕最普遍的途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公正,温庭筠生于晚唐时期,那时候的官宦、权臣等把持着朝政,很多的事情根本没有公平二字。
像温庭筠这样的文人,很多时候,命运就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且又他极富个性,想要在这样的乱流中博得一席之位,和贺铸一样,真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温八叉VS贺梅子
温庭筠和贺铸除了长相、经历相似之外,两人还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两个各自有一个别样的称号——温八叉和贺梅子。
这样的两个称呼究竟是怎么来的?这还得从二人的性情说起。作为晚唐诗人代表,晚唐写词最多、影响最大的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词集的词人,温庭筠的词作实属上层,可偏偏这样一个人物,自己却在考场屡屡不得志。
换成现在,自己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肯定没心思去管别人,可温庭筠倒好,自己考得不怎么样,却经常代别人作答,还常常考得很不错。
据说,他看到试题后只要双手叉腰八下,答案便洋洋洒洒的出来了。于是人们给了他“温八叉”。这写作速度堪比七步成诗的曹植。可是,他的这种行为,别说是古代了,换在今天,即使再有才华,估计也会被考官格外‘关注’吧。
贺梅子,挺清美的一个名字,如果不是对贺铸有一点了解,单单看这个名字,很多人都应该会以为这是一个道骨仙风的偏偏公子。
为什么人们会称贺铸这个长相奇特的人这样一个美好的名字呢,毕竟这两者之间有些格格不入呢。这我们要从贺铸的另外一首词《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说起: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所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大家对这首词都不陌生吧,可是对于作者,许多人却不那么了解。贺铸大概就像今天的某些歌手吧,歌红了,人没红。
《青玉案》这首词是贺铸晚年时候在苏州横塘路见到的一番情景后所写的一首词。开头“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作者见到一个年轻的女子远去的身影而引发的愁思。“试问闲愁都几许?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自己的“闲愁”具体化了。虽是“闲愁”,却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和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让人感到惋惜。
《青玉案》表面上是写的儿女情思,实际上抒发了作者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感慨无奈。此词一传开,迅速登上了各个音乐榜的榜首广为传唱,许多人还模仿他的这种韵味再三改写,只不过盗版的终究是盗版的,直到现在,我们所能记得的也只有这是原版的词曲了。
有人称他的这一首《青玉案》和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称之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说起《青玉案》,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这两首词,也算是公认名气最大的。这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自然也成了南北宋时期诗坛上的代表佳作。
温、贺之间最大的不同大概就在于词风的不同吧,温庭筠的笔触更细腻艳丽,大多写的是儿女情长的诗篇,而贺铸的词风则更多样,有柔情似水的,但也有不少关于英雄豪气的佳作,通过细读他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的词风在豪放与婉约之间自然切换。
从“温钟馗”到“温八叉”,从“贺鬼头”到“贺梅子”两个不同的别称几乎概括了他们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温庭筠从年轻到年迈,其实都很难,本身的长相已经截断了他的许多可能性,而本身的性格特点注定他在这个不那么美好的时代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有才又怎么样呢,一样不被世俗所包容。不知当他在途中病逝前,心中可有愤懑?
晚年时的贺铸倒是看透了一切,庆湖遗老依旧保持的自己以往的风骨,此刻,陪伴多年的妻子已经离他远去,连同挚友黄庭坚、米芾也先后辞世。
公元1125年,贺铸于常州去世,那一年,他74岁。在他之后,北宋的诗词名家们所创写的一个瑰丽的篇章也基本画上了一个句号,众多的诗词大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温庭筠和贺铸出生在不同的时代,却有着一样的境遇,一样不为人所理解的无奈,有时候不禁在想,在过去的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又有多少人面临着他们两人一样无奈的境况?
温、贺若是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两人的命运是否会有所不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kuojiu.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