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老道情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流行陕北的《翻身道情》就是由横山老道情的大起板改编而成。
本土的古老地方戏曲
横山老道情,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和募捐化缘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最初由道士诵唱“道歌”而流传至民间,最终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在行腔演唱,表演过程中又有别于其他类别的道情,笔者从小生活在被认为是“道情窝子”的横山韩岔乡瓦高庄村附近,耳濡目染横山老道情的兴衰曲直,参加工作特别是自己成为一个专业文化工作者之后就决意将此继承与发扬。2004年,我们曾把横山老道情的民间艺术人才集中在一起进行排演,当时有横山县波罗镇的白进明父女、韩岔镇白成祥等九名人员,但由于波罗唱道情的人员与韩岔唱道情的人员在行腔表演有很大差异,很难统一在一起,最终以失败告终。此次活动的结果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从此开始关注道情这个剧种,曾随访过榆林市对道情有研究的几位老艺术家,获知陕北道情有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之分,横山道情是在解放初由山西传过来,属东路道情(当时主要是指波罗一带的道情),但使我们难以理解的是同是东路道情为什么韩岔唱道情的人员与波罗唱道情的人员差别这么大呢?带着这种疑虑,我们决定对横山道情的渊源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调研与考证,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们惊奇地发现横山韩岔附近群众世代口口相传长盛不衰的横山老道情,绝对不是从山西传来,更不是以往定格的横山波罗的东路道情,而是地地道道由横山本土发展起来的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其佐证如下:
横山的民间多神崇拜可以上溯到秦汉,横山县**岔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可见,其神职人员载歌载舞的情形。出土于横山境内的唐乾元元年(758)“唐上柱国娥冲虚墓志”载,娥玄真及其子孙遊俊、冲虚三代于代德宗两朝,葺观护道之事。横山县殿市镇黑石磕村寄阁寺庙现存明代壁画上就有唱道情的场景。雷建忠《横山兵事》载,同治二年横山南塘的二庄窠、元庄窠的红枪会护社习武时曾将道曲配词作为会歌,并参加几年后的安塞张福满起义。高疙瘩村现年81岁的封世祥说,他15岁就随祖父进入道情班子,曾与武镇二庄窠、元庄窠几个村的道情班子一起唱过许多道情戏,现在和他一起从事过道情班子的人还有四五个人都80多岁了,年龄最大的是他的叔父封锡生,今年96岁了,他们现在有时还聚在一起唱几段道情,他爷爷过去就是很有名气的道情演员。位于高楼村现年80多岁的高建升说,他老爷过去是野猫山道观的会长,他爷爷那辈就会唱道情,应该是从野猫山道士那里学来的,他们村和他同龄的人都会唱道情。
位于横山县韩岔镇元盆坬村的野猫山,有横山县境内最大的道观,始建于唐宋时期,根据现存关帝庙碑载,乾隆36年,该道观有土地163垧,道士108人,涉及当时百里方圆五六十个村落数千信众的地方道观。道观以地养庙,周围信众无偿去帮道观从事农作,与道士很熟,这些道士在做道场唱道歌时,为了弘扬道教编了许多教人学好向善的道情戏,多数湘子戏教给了附近的群众,据此演变为后来的横山老道情。位于野猫山道观附近的信众村庄过去有许多道情班子,如瓦高庄村、富山村、高楼村、高崖村、石窑沟等,由此可见凡有道情班子的村庄,都是野猫山道观附近的信众村庄。其中后来最有名的就是韩岔镇瓦高庄村的道情剧团,该剧团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走出横山,远赴宁夏、内蒙古、甘肃、关中等地演出,深受群众喜爱,为横山老道情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上佐证足以说明横山的道教历史源远流长,道观中的老道情是由横山道观道士口口相传发展至今的古老的地方戏曲,绝非由山西等引入的所谓东路道情。
慷慨激昂是特点
慷慨激昂。横山地处边塞,古代屡遇兵事,加之自然条件恶劣,人民在军事、生产、生活斗争中形成了刚毅、勇敢、豪迈的性格,这些性格在横山老道情中给予了充分的表现,所有横山老道情唱腔慷慨激昂但不粗野,高亢雄浑、悦耳动听,听起来使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质朴无华。横山人性格直爽、襟怀坦白、真诚老实,这种性格在横山老道情的表演中也充分表现出来了,横山老道情的剧本都是白话文且为横山方言,浅显易懂,诙谐幽默,深受群众喜爱。
丰富多彩。横山老道情没有剧本,都是口口相传,据考证传下来的古剧本就有几百本,这些剧本大都内容健康、结构严谨、剧情合理、富有戏剧性。
横山老道情曲牌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在剧中能表达各种情感,无论哪种曲牌(俗称调口)唱出来都悦耳动听,引人入胜。
贴近生活。横山老道情有别于其他剧种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明快、生动活泼、红火热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热爱。
古老剧种魅力依然
据考,横山老道情始于唐朝,盛行于明初,鼎盛于清朝。解放初,波罗镇刘汉珠、罗怀珠等人,从山西临县引进东路道情,又叫新道情,与横山老道情在调口、板式上大相径庭,各有特点,但互相学习渗透,取长补短,使之得到长足发展。
解放后,横山县成立了文工团,唱过道情,后在文革中当做四旧破除。1979年,韩岔镇杨俊业等人成立起瓦高庄道情剧团,为横山老道情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因种种原因而解散。从此横山老道情销声匿迹近二十年之久,2003年韩岔镇王成祥为拯救横山老道情贷款办起了道情艺术团,聘请马正国老师为艺术总指导,在老道情的基础上吸收了新道情、眉户、信天游等剧种的精华,在第一届陕西省农民戏剧节中,该团排演的道情戏《马家婚事》荣获优秀剧目奖,此后该团在多种活动中排演了许多道情戏并多次获奖。
可惜,独一无二的横山老道情虽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却因曲谱靠民间艺人相互传唱,现虽已录制下的曲谱也因经费而无法系统地整理出来。传承者20多人,大多为80岁的老人,剧本虽然有几百本,但多为口传,近年虽有马正国、吴巨良等整理,但终因无法筹到出版经费而搁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kuojiu.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