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国际电影节今天开幕。中国女星张馨予穿着大红大绿的绣花礼服出现在红地毯上,被网友戏称“披了床东北大棉被去走秀”。
红配绿,在很多人眼里意味着:“No!”关于红配绿的民间俗语太多了,“红配绿真俗气”、“红配绿丑到头”……总之,多数情况下,红色和绿色的搭配,给人一种“土掉渣”的感觉。
红色和绿色单看都好好的颜色,怎么放在一起就讨人嫌了呢?今天,壹读君(yiduiread)就来说说,为什么红配绿会让人感受一股戛纳红毯都压制不住的乡村田园气息?
打翻了调色盘的值班壹读君丨张小羁
红色和绿色,是色相环上最遥远的距离
从色彩学上说,红色和绿色是对头。它们在色相环上的关系是这样的:
看见红色和绿色了吗,它们之间整整隔了180度。红色和绿色之间排斥度大,是一对互补色。这就意味着,红、绿色彩放在一起会造成极强的视觉反差,使得色彩对比达到最大鲜明度,并强烈刺激感觉器官。
在这种强烈映衬下,红的会越发显红,绿的就越发显绿。考虑到这一点,“红绿灯”就作为区分“停”和“不要停”这对重要相反概念的标志。
像这样大角度色相对比的配色类型,对人眼的刺激强烈,有眩目的效果,壹读君(yiduiread)认为,这非常类似《最炫民族风》的铿锵节奏。但强烈的刺激,更易引起视觉疲劳,产生不适应感,使人心理也随着失去平衡而焦躁不安。所以,红和绿大面积相配并不赏心悦目,它们的常见效果如下↓
红配绿也可以不难看,关键看技巧
虽然红绿搭配难度大,但壹读君(yiduiread)也不是说,互补色在一起就不漂亮。一点也不带尖锐刺激感的色彩组合在一起,视觉舒适是舒适,但过分调和的色彩搭配,会显得模糊、平板,看多了也容易产生厌烦、疲劳感,比如↓
从人对色彩的要求来说,人的视觉永远需要一种生理的平衡, 即人眼看到任何一种颜色,总是本能地要求它的相对补色。互补色正是因为它对比非常强烈,在色彩的视觉生理上有平衡的满足感,只要搭配得当,放在一起能呈现最漂亮的结果。从色彩的大格局上说,真正的调和境界是,色调既鲜艳夺目而又不过于刺激。
所以只要对红绿配加以适当的调和,比如调整一下两者的面积强调主从关系,在颜色明度和纯度方面拉开距离,同样可以很漂亮。下面壹读君(yiduiread)举几个正面的例子↓
红配绿,在中国民间曾经是美的代表
既然红配绿冲击感这么大,为什么大红大绿仍旧屹立不倒地流传至今?
这或许跟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的色彩运用习惯有关。长期以来,传统民间色彩审美要求色彩单纯明快,讲求平面的色块对比,强调装饰趣味。喜欢纯色,不爱杂色,运用色彩强调强烈的补色对比、高纯度色调对比,追求大面积的对比,较少西方传统绘画中微妙的层次色彩变化。
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传统文化中涌现大量华丽的艺术作品——因为凡鲜艳而明亮的色彩都具有华丽感,色相对比的配色也具有华丽感,而互补色就是其中最华丽丽的大杀器。
比如宋金时期的红绿彩陶瓷,将当时民间这种大红大绿的审美倾向表现到极致,华丽鲜艳让人感受到欢畅淋漓的对比。同时聪明的古人早就想到以一色为主,另一色做点缀的方法,色彩搭配产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感。比如这尊关公像↓
更为登峰造极的是故宫建筑上的彩画↓
大红大绿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既然红和绿同样可以也确实给人们带来美感,红配绿怎么就成了“土”的代言人呢?
大红大大绿真正流行于服饰开始于晚明。在明中期以前,平民百姓均穿着浅淡朴素,对这种富艳华丽的颜色敬而远之,尤其在明初,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像红色这么正的色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穿。
但到了晚明,随着服饰制度的松懈,人们便开始大肆消费起大红大绿来。
晚明人对大红和大绿的喜爱,甚至带来了红、绿染色工艺的兴旺发达。明崇祯《松江府志》中说:“染色之变,初有大红、桃红出炉,银红、藕色红。今为水红、金红、荔枝红、橘皮红、东方色红,初有沉绿、柘绿、油绿、今为水绿、豆绿、蓝色绿⋯⋯”
明朝《金瓶梅》中还有这么一句话:“红配绿,看不足。”那时市井人物看来,红配绿,好看得不得了。从晚明社会大红大绿的服饰流行时尚中可见,早期的服饰时尚,最鲜明的体现便在于对制度的突破,贩夫走卒,也可以随心所欲僭礼逾制了。于是他们首先去做的,就是找回曾被制度剥夺的尊严和地位,体验翻身作主人的快感。比如有朝一日壹读君(yiduiread)可以不写稿,也一定睡到中午才起来。
不过,当大红大绿成为全民时尚,就连村妇野老都不分场合地点地穿服其身,其中所蕴涵的身份地位的指意和象征,也必将消失殆尽,正所谓“奴隶争尚华丽,则难为贵矣,女装皆钟娼妓,则难为良矣。”
△明代画家丁云鹏(1547~?)的《罗汉图》,衣装也是红配绿
大红大绿似乎在服饰上变为泛滥的俗物。其后乡土文明对于高对比度的色彩搭配的大力发扬加以运用,让浸染在城市文明中的人们感到格格不入。
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颇具乡村民俗风味的年画。华丽加喜庆的“红杉绿裤”基本是对年画颜色的符号式概括。鲁迅先生在《狗•猫•鼠》中曾有提及:“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
△清代杨柳青年画中人物衣服的颜色搭配
所以,红配绿并没有原罪。红绿之间的搭配难度,加上传统民间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共同导致了红配绿今天被奚落嘲讽的下场。
回头本文开头,张馨予的设计师算得上勇气可嘉,但是结果却让张馨予像是在出席《乡村爱情2》的首映典礼。所以说,干哪一行,都要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不要让围观群众着急。
参考资料:
李民,《年画大红大绿的文化》,《传奇天下》 2008年12期
袁玲,《论中国传统民间色彩的特征》,《美与时代》,2005.8
潘冰洁,《红绿彩之色彩研究》,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5
黄维敏,《晚明大红大绿服饰时尚于消费心理探析》,《中华文化》,2012年6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zengtui.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